繼十七屆六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文化強國,這是一個有歷史性意義的時刻,標志著我國在建設經濟強國的同時逐步向世界強國邁進。十八大報告從發展道路、基本方針、基本原則和文化性質等方面系統地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問題,並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四個方面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主要路途,為我們描述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美好遠景。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一、文化強國的意義
1、文化強國是歷史的使命。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歷史創造了璀璨中華文化,而璀璨中華文化又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發展,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化。曾經何時,中華文化在世界上何等的影響力,作為四大文明之一的中華文化是何等燦爛。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國家的衰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日趨下降,直到谷低。在此過程中,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站起來了,他們在不斷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可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倒下了,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才真正找到救國圖強的真理。先進文化可以救國,先進文化可以啟蒙,先進文化可以發展,先進文化更可以帶來整個民族的復興。對中華民族來說,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復興不僅可以重新振興中華文化,鼓舞民族士氣,建立民族自信,更能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與生命活力。因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也是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影響力的精神資源。
2、文化強國是時代的呼喚。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文化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目前它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漸漸表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影響。文化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與體現。文化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當它成為一種科學核心價值觀時,它是指導力、精神動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是軟實力﹔當它轉變為文化產業時,它又是物質生產力,是硬實力。
3、文化強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隨著科學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文化在經濟生產與生活中的作用更加明顯。從發達國家的狀況來看,文化產業漸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取得飛速發展,2010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明顯不協調、不平衡的方面,產業結構急待升級,創造力迫切需要增強,經濟后勁急需提高。為此,做好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增強文化經濟力就是必然選擇。另外,從信息社會生產與消費關系來看,消費引領生產的特點也決定著經濟生產必須迫切帶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與文化成分。因為,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與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漸漸向精神、文化層面傾斜。一件物品僅僅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顯然不夠,它更需要有精神內涵、審美情調與思想品味。也就是說,當前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特點就是要加強經濟的文化力。
4、文化強國是人民的需要。
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豐富生活之源。隨著改革開放與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發展,人的精神生活顯得越來越重要。就此而言,發展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是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設也是民生建設,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隻有多創造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隻有來源於百姓需求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隻有讓百姓親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才是有價值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
二、文化強國的建設
1、文化強國的本質是制度文化建設。
從一般意義上看,文化可以分三種形態,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觀念文化。在這三種文化形態中,制度文化顯然是決定性的。制度文化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文化,也包括基本制度、具體制度以及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規章制度。在這些制度中,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重要、最本質的。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營造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更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中華文化彌足珍貴,西方不少文化也具有很強的先進性,但它們都不能從根本上指導中國社會發展與中華民族復興,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引領中國發展,中國的根本制度文化必須是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這一點絲毫不能動搖。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說: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與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當然,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作為我國根本制度文化的地位,也不完全是由它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決定的,更是由於它的先進性與群眾性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它以前是以后還將是在跟不同先進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中不斷發展與豐富。
2、文化強國的核心是建立文化體制。
文化強國建設需要探尋與建立文化機制,激發文化發展活力。而建立文化機制首先又必需懂得文化發展規律。文化畢竟不同於經濟,也不是物質,它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精神勞動,因而不能簡單地用經濟工作思路和物質生產方式做文化工作。文化雖然有統一屬性和基本形成方式,但具體性質與具體形成方法卻有很大的差別。從當前文化的存在方式與具體性質來看,有文化事業,也有文化產業﹔有經營性的文化,也有公共服務性文化,等等。文化性質不同,形成方式就會有很大差異,因而,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文化體制。應該根據不同文化存在形式和不同文化性質,建立一種統、分、合的文化體制。從目前文化發展的角度看,應該用不同方式加強三種文化制度建設。首先,要建立先進文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制度。先進文化總體上屬於文化事業,但它又不同於一般文化事業,它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化、政治文化。應該把這類文化建設放在文化建設的首位。隻有先進文化建設加強了,才能引領其它文化領域中的文化繁榮與發展。當然,先進文化的建設也不能完全依賴政策支持,應該從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的角度去加強。先進文化要真的永葆活力,就必須有比其它文化更寬廣的胸懷、更厚重的文化積澱和更強大的吸引力。這些自然要從人才培養、氛圍營造、路途拓展與政府支持等多方面去研究與加強。其次,要建立產業文化發展制度。產業文化不同於事業文化,從根本上講屬於經濟式的文化。文化產業的性質是:“文化”是中介、路徑與形式,“產業”才是實質。產業文化的發展思路基本上是按經濟發展思路來進行的,它服從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規律。因此,對產業文化的加強可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式來推進。再次,要建立文化事業繁榮制度。文化事業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文化活動,它天生就有抵抗經濟引誘的性質,對此不能用經濟生產與經濟建設的方式對待,應該給予充分政策上的優待與資金上的支持。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文化繁榮之根,沒有蓬勃發展的文化事業和強大的文化事業人才隊伍支撐,一個國家的文化之源就可能斷流,也很難設想會產生有強大吸引力的先進文化與茁壯成長的文化產業。
3、文化強國的關鍵是營造文化氛圍。
文化強國需要人人參與,需要營造尊重文化、愛護文化與利用文化的良好氛圍,需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需要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這樣,制定正確的文化政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就顯得十分關鍵。隻有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到文化權益與文化資源,做到權力平等、機會平等與規則平等,才可能提升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隻有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文化的創造力才能廣泛迸發,文化的品味才能普遍提升,高雅文化才不會因鶴立雞群而受到冷遇。在激發文化向社會不同領域滲透與人民廣泛參與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至關重要。意識形態是社會總體指導思想,它可以普遍指導社會與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但它不可能遍及社會與人們生活中的所有細節,因此,提煉不同領域的核心價值觀對社會整體發展與個人生活發展就變得十分重要。它可以引領社會每方面進步與人們生活各方面發展,但又不限制社會與個人發展的活力與創造力。十八大報告在文化建設上有一個重要亮點,就是提煉了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化、和諧﹔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對文化強國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4、文化強國的步驟是漸漸式推進。
文化強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漸漸式推進過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上,既不能犯保守錯誤,也不能犯冒進錯誤。我們一定要牢記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依據、總布局與總任務,一定要牢記我國目前並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國情。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由此,這個漸漸式過程就包括以下含義:首先,在建設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其次,文化強國的各項指標建設與完成是不斷加強的過程﹔再次,人民群眾思想文化水平普遍提升與精品力作的涌現也是一個緩慢式的過程。文化建設不能搞大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