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歷史使命
2012年11月26日16:09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中國改革開放新征程,把中國的文化建設納入開放的全球化歷史視野,融入滾滾前行的世界歷史潮流之中。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發展也進入一個全新時期,面臨全新境遇,迎來全新要求,承載全新使命。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又賦予了中國文化理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使命。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這一時期徹底結束了長期以來形成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路線,逐步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方針。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要求必須適應快速發展生產力的新任務,大力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面的改革。同時,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也要求我們必須善於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積極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管理經驗等,實行對外開放。改革開放是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最重要的主題。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面臨全球化的新境遇。隨著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世界主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國際間的交流日益便捷頻繁緊密,合作日益普遍廣泛深刻,世界一體化的歷史進程日益成為各國社會發展的共同背景。在這樣的世界歷史條件下,中國要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更加迫切需要積極實行對外開放。因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不但需要積極推進傳統的產業革命,不斷提高工業化的規模和水平,而且也要追趕世界新技術革命,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學習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管理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僅是教育戰線的戰略方針和發展方向,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的根本視野,它又主要體現為面向世界的全球化視野。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迎來了建設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要求。基於人們受教育水平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繁榮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在堅持以經濟為中心,積極服務於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和普及國民教育,切實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進入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日益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使命。一方面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自身看,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中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另一方面從世界歷史發展新變化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日益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力量。這不僅要求中國必須大力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切實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文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要求中國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過程中,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力推進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充分發揮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作用。

原載於《光明日報》2012年10月9日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胡長栓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