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議題九:“美麗中國”新轉折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29次提到生態,12次提到生態文明(十七大報告分別隻有12處和2處),報告將生態的內涵從過去的生物生態、污染生態上升到現今的人的生態、系統生態,上升到生產關系、消費行為、體制機制、上層建筑和思想意識高度,上升到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穿針引線、合縱連橫的高度,這標志著中華民族生態振興轉折點的到來。具體說來,報告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有以下幾個亮點:
構建“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范式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和方法體系。生態文明中的生態是人的生態,是人與環境的系統耦合關系,是人類認識環境、改造環境、享受環境的系統整合機理、有機進化過程,是綠韻(藍天、綠野、沃土、碧水)與紅脈(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全面融合的可持續發展狀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人與環境關系的物態文明、體制文明、認知文明和心態文明的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就是要通過觀念更新、體制革新和技術創新,化傳統發展觀中的封閉為開放、破碎為整合、盲目為有序、滯留為循環,融經濟建設中生產和消費的物態文明、政治建設中組織和管理的體制文明、文化建設中知識和經驗的認知文明以及社會建設中道德和精神的心態文明於一體,將自生、競生、共生、再生的生態規律與開拓、適應、反饋、整合的創新精神根植於新型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之中,推進生產高效循環、生活幸福低碳、生態綠色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是形態,生態文明為神態,形神合一方可和諧發展
報告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從十六大的三位一體,到十七大的四位一體,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體,是科學發展觀的升華,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化, 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整合。但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建設也不是平行的,生態文明是神態,而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是形態,前者是綱,后者是常。需要將神融入形,綱貫穿常,合縱連橫,潛移默化。
“生態”二字中,“生”的中文由人和土構成,表示基於自然生態系統的生命、生產、生活、生存,其動力學機制一是“開拓競生”,隻有開拓、競爭,物種才能生存、繁衍;二是“整合共生”,不同生物個體之間、種群之間必須求同存異、相生相扶、互利共贏、整合協調,系統才能進化;三是“循環再生”,包括物質的循環再生、信息的反饋更新、生命的新陳代謝,生命系統才能生生不息螺旋上升;四是“適應自生”,人類既要改造自己適應環境,又要改造環境適應自己,有強的抵御外部風險和受干擾后迅速恢復的能力,以及強的自組織、自調節、自力更生的系統活力,世代才可自強不息、持續發展。“態”的中文繁體由自然的“能”加人文的“心”組成, 表示狀態、動態、過程、格局,其控制論機理一是“物態諧和”,輸入輸出要平衡、數量質量要協調;二是“事態祥和”,局部整體要兼顧,時、空、構、序要統籌;三是“心態平和”,哲學、科學、工學、美學天人一統, 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境界圓融; 四是“世態親和”,群體關系融洽、親情友情誠摯,民心思進、世風淳朴。生加態就是物競天擇、道法自然、事共人和、心融文化。
首次提出“全球生態安全”等生態建設目標,引領我國邁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報告首次提及全球生態安全, 8處提到全球問題,體現了中國以世界安全為己任的大國風范。當今世界,人類所面臨的以氣候變化、經濟震蕩和社會沖突為標志的全球生態安全問題;以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和生態脅迫為特征的區域生態服務問題;以及以貧窮落后、超常消費和野蠻開發為誘因的人群生態健康和社會生態福祉問題等三大生態風險,歐、美、日的市場經濟已回天無術,傳統農耕文明也是望洋興嘆。市場經濟依靠競生,社會主義強調共生,自然生態依賴再生,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自生。但單一的運行機制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四生合一、合縱連橫、綠韻紅脈、潛移默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於社會經濟和政治文化建設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態安全的大梁。但要真正實現這“深刻融入” 和“全面貫穿”,需要全黨全民都來融貫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發展、凝煉中國特色、推進小康建設。
報告提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新理念、新目標。20世紀的社會主義文明以社會公平與生態和諧為理想,以計劃經濟和行政管理為手段,是一種高公平性低生產效率的協同共生式社會形態。生態文明融自生、再生、競生、共生功能為一體,以信息化、現代化、生態化為特征,以知識經濟和生態技術為標志,是一種高效、和諧、持續發展的高級社會形態或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生態文明新時代。其轉型過程既有傳承又有否定、既有整合又有升華。
報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以及美好世界、美好未來的生態建設目標。這體現出中國人民的生活已從基本物質生活需求,走向對精神生活和生態真善美的追求,彰顯了中國人類生態的進步和對富強健康文明美好未來的追求。報告擯棄了傳統環境保護就污染將污染的還原論思維,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發展循環經濟產業、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部署生態建設方略,體現了“環境為體、經濟為用、生態為綱、文化為常”的整體論思想。報告還提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體現了自生、共生、競生、再生的生態控制論思想和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方略。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農工民主黨中央科技委主任、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