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青連斌:加強社會建設的重點與路徑
2012年11月25日12:10   來源:河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核心提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強調“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十八大報告強調以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為重點,具體論述了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這五個與人民群眾關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現實問題,推出一系列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措施,彰顯出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必將進一步推動和加強社會建設。

1

改善民生與創新管理並重

記者:我們知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強社會建設越來越重要。十八大報告用了很長的篇幅論述社會建設,把加強社會建設放在了很突出的地位,請您談談其中蘊含的深意。

青連斌:社會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環節,也是“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和現階段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看,加強社會建設越來越迫切。

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輔相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建設雖有很大進步,但仍是一塊“短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也會拖經濟發展的“后腿”。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發展並不能自動帶來民生改善和社會進步。我國發展到今天,加強社會建設,既是提高民生質量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要求。現在我們也有條件逐步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按照推動科學發展的要求,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著力加強社會建設。

記者: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把“改善民生”作為重點容易理解,把“創新管理”也作為重點,這是為什麼?

青連斌:社會建設工作的特點是任務繁重,工作千頭萬緒。因此,必須抓住重點。

我們以前強調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這是正確的。

民生一頭連著民利和民心,一頭連著內需和發展,既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又是發展的有效途徑。群眾吃穿用問題基本解決后,對住房、教育、醫療、文化等需求不斷增長。做好民生工作,不僅可以直接改善老百姓生活條件和環境,而且能夠擴大消費、增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做好民生工作,還能夠提高人們健康、文化、科技等素質,這有利於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因此,必須更加重視這項工作,切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社會建設重點任務的位置。

由於長期累積的問題比較多,前些年,我們的民生問題很突出。不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並以此作為緩解當時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重要抓手,社會建設的其他工作很難順利展開。因此,解決民生問題一直是我們的重點工作。近些年來,我們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極大努力,取得明顯成效和重要進展,總體上民生問題有所緩解。但是,社會管理領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社會管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必須大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十八大提出“三個必須”,“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強調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是抓住了現階段社會建設問題的要害。

2

多謀百姓之利 多解民生之憂

記者:細讀十八大報告,我們可以發現,十八大報告在改善民生的論述中,提的口號少了,實實在在的舉措多了,但感覺要求更高了。

青連斌:是的。十八大對改善民生更注重的是落實層面,根據民生訴求,提出了實實在在的措施,實際上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五有”目標。經過過去五年的努力,我們在實現“五有”目標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學有所教的基本目標已經實現、勞有所得取得重大進展、病有所醫有了制度性保障、我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養老保障體系、住有所居得到明顯緩解。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民群眾對過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強,對加快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的期盼也在提高。因此,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對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這正是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新要求。

記者:能否具體地談一下。

青連斌:好的。這裡我重點談一下“五有”裡的教育和就業。

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擺到了突出位置,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實現“學有所教”目標奠定了越來越堅實的基礎,有學上的問題基本解決,“學有所教”的目標基本實現。但是,隨之出現的教育不公平問題成了當今我國社會一個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由於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等,導致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某些弱勢群體的基本教育權利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教育公平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之一。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回應人們在教育方面的重大關切,十八大提出了扎扎實實的措施,強調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對解決就業問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當前和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業有所就”都是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目標。針對近年來就業難尤其是困難群眾就業難問題突出,我們黨和政府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但是,當前一些勞動者就業質量不高,特別是就業穩定性不高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增強就業穩定性”,這是很有針對性的。為了提高就業質量,目前我們有必要淡化流動就業、靈活就業等提法,大力推進勞動者規范就業、穩定就業、安居樂業,並以就業質量的提升作為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基礎與依據。

3

回應重大關切 增加百姓收入

記者:收入分配問題一直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回應重大社會關切,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並提出了相應的目標和舉措,請您談談好嗎?

青連斌:好的。收入分配問題,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社會熱點問題。

十八大報告在確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就明確提出“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首次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報告還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等的重大戰略部署和改革設計,合力保障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目標實現。

十八大強調“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強調“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明確提出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目標和重大政策舉措。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長久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從而逐步縮小收入差距,扭轉收入分配關系失衡的格局,從而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實現這一目標,從當前來講,必須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等突出問題。要有效遏制當前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勢頭,逐步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必須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當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勞動者報酬偏低,尤其是一些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同他們的勞動貢獻極不相稱的問題相當突出。因此,必須“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

社會保障城鄉全覆蓋

記者: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是首次提及,如何看待?

青連斌: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城鎮化發展的迫切要求,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建立在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基礎上的,實際上就是城鄉兩種制度,城鄉居民享受兩種不同社會保障待遇。

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一樣,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如果不採取斷然措施加以改變,這些消極影響還會越來越明顯和突出。

首先,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一樣,把城鄉居民區分為兩個群體,提供兩種不同的保障待遇,使城鄉居民同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卻享受到兩種差距懸殊的“國民待遇”,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其次,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僅無助於縮小巨大的城鄉差距,反而擴大了城鄉差距。

第三,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人為地阻斷了勞動力和人口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造成了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人為分割,延緩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

第四,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背道而馳。

第五,城鄉區隔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背道而馳,阻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必須切實打破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非對稱性制度安排,大力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過去十年是我國社保體系建設迅速推進的十年,一個具有中國特色、覆蓋城鄉居民的新型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形成。然而,保障水平存在差距、公平性和規范性有所欠缺、統籌層次不高、轉移接續不暢等問題,仍對社會保障事業的改革發展形成挑戰。隨著城鎮化提速,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就要求在更高層面、以更大強度加快打通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轉換路徑,加快城鄉統籌步伐。

因此,十八大強調“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5

創新管理的“法治保障”

記者:十八大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體現在什麼地方?

青連斌:十八大提出了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和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兩方面著手,創新社會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早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黨的十六大及其四中全會、六中全會《決定》,十七大及其五中全會《建議》,都反復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四個加快”提出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新思路和政策舉措。

在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方面,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報告中就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國家安全戰略和工作機制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記者:十八大報告在論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時,提出“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上了“法治保障”,透露出什麼樣的理念?

青連斌:特別提出“法治保障”,是我們黨依法治國理念在社會管理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創新管理的一個新舉措和新要求。它表明我們黨更加注重法治在社會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更加注重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更加注重提高社會管理創新水平。同時,它也是在總結社會管理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來的,進一步完善了社會管理格局和社會管理體制。

當前,我國社會管理總體形勢不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用法治思維破解社會管理難題意識不強:重行政手段,輕法治手段﹔重個人權威,輕法治權威﹔重政策應用,輕法治規則的制定與實施﹔社會管理服務的法律法規建設滯后等。這些不足既制約了社會管理創新的深入推進,又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步伐不協調、不匹配。為此,黨的十八大在總結社會管理創新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之后,增加了“法治保障”,形成社會管理體制的戰略布局。

黨的十八大將社會管理法治化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指導思想、基本路徑和主要方法,標志著我國社會管理創新將由典型試驗、重點突破、政策引導,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意義深遠。

社會管理法治化的推進,必須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最終形成社會管理法治化的普遍氛圍,普遍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的水平。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青連斌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