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開啟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這就對水利事業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
首先,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切實加強水資源管理,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強化水資源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資源基礎功能。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既不可或缺又無以替代。水利不僅關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決條件。人類由水而生、依水而居、因水而興。離開了水資源,不僅人類社會難以為繼,任何生命都無法延續,所謂生態文明也就無從談起。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山東更為突出,不僅降水量少,而且時空分布極為不均,屬於典型的生態氣候型、社會承載型、經濟發展型缺水並存的地區。全省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322立方米,畝均263立方米,分別相當於全國平均量的1/6和1/7,年用水缺口約40億立方米,已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長期以來,為破解水瓶頸制約,全省各地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舉、保護開發並重,在大規模開展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著力強化水資源管理,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了《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全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以佔全國1%的水資源,灌溉了全國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8%的糧食,養育了全國7%的人口,支撐了全國10%的經濟總量。尤其是在去年經歷秋冬春三季連旱、支撐經濟兩位數增長、保障全省糧食總產“九連增”的情況下,用水總量不增反減,地下水位不降反升。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經濟總量及用水需求的持續增長,我省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必將更加突出,如果不採取更大力度的措施,水資源短缺局面仍難從根本上扭轉。建設生態山東,支撐和保障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圍繞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高度自覺地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在基本建立起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嚴守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以此形成“倒逼機制”,通過嚴控用水總量,促進用水方式和發展方式轉變,引導生產力空間布局、經濟結構、發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與水資源稟賦條件、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為生態山東建設和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水資源基礎。
以水生態系統平衡完整為著眼點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快構建現代水網,形成完整的水生態系統,發揮水工程對生態文明的生物載體功能。
水是整個生命系統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生物多樣性的物質載體,也是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受特殊地理位置、水資源稟賦條件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省水資源短缺、水災害威脅、水生態退化三大水問題並存。由於地下水連續多年過度開採,局部已出現地下漏斗、濕地萎縮、河道斷流、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一系列水生態退化、惡化現象。為統籌解決三大水問題,有效避免水生態危機、水生態災難,我省在全國率先編制了省市縣三級水網規劃,並在著力加快南水北調、膠東調水骨干工程建設的同時,投資建設了一批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調配工程,初步構建起兼具防洪、供水、生態復合功能的現代水網工程體系框架。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加劇,極端天氣事件日趨增多,防御水災害、改善水生態的任務越來越繁重。為保障防洪、供水、生態三個安全,在建設生態山東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快現代水網建設步伐,尤其要遵循水循環的自然規律、著眼於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完整,突出水網生態功能,配套建設相應規模的生態濕地型蓄滯洪區,使其與蜿蜒性、連續性、斷面多樣性相統一的生態河道及清潔型、經濟型、安全型和旅游型相結合的生態小流域,共同組成生物鏈完整的生態水系。
以促進人水和諧為理念指導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牢固樹立人本理念,建設優美的水生態環境,彰顯水景觀對促進人水和諧的特有文化功能。
水生態文明是人水相依、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文明形態,其實質是人水和諧。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統籌兼顧的發展理念,改變就防洪說防洪、就供水說供水、就生態說生態的傳統思維模式,堅持人本理念,著眼人水和諧,實行統籌治水,在規劃建設水工程的過程中著力提升藝術品位,強化文化功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使其成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還要成為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在大興水利的實踐中,為全省人民營造親水休閑、陶冶情操、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美麗家園。
綜上所述,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系統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主要內容的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資源基礎、重要載體和顯著標志,對於強化生態之基、促進人水和諧、實施強省戰略、實現科學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設生態文明,水利必須先行!
為充分發揮水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的功能作用,我省在總結創建水利風景區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省級標准,旨在通過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以城帶鄉,城鄉一體,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該標准的發布實施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水利部將依此制定國家標准,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
根據十八大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我們要深入貫徹中央《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抓住水利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把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作為建設現代水利示范省的切入點、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基礎,以強化水系生態功能為重點,轉變治水理念,理清治水思路,立足各地實際,對照評價標准,制定切實措施,推動全省迅速掀起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潮,並真正使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成為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過程,成為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譜寫全省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過程。
(作者系山東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