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全面小康:從“建設”到“建成”
朱之鑫
2012年11月25日11:16   來源:內蒙古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新要求:明確政策導向,針對發展難題,順應人民意願

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並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之奮斗,是我們黨領導人民走向勝利的成功經驗。

1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繁榮穩定,民生持續改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盡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與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繼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挑戰。突出的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

這些困難和挑戰,是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躲不開繞不過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注重推動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和諧,更加注重用改革的方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

十八大報告認真總結了十六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國發展中出現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目標基礎上,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的新要求。

新內涵:完整體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實現兩個“倍增”

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八大報告從五個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奮斗目標。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這體現在六個方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改革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定不移加以推進,取得了重大進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我們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十八大報告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幾方面提出了增強文化軟實力的目標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擴大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証。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目標要求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就業更加充分,民生之本得到保障﹔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發展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適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在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使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以上這些目標要求,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符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的實踐需要,既與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相銜接,又更加切合我國新的發展實際。

新特點:保持目標連續性,修訂增加一些定性定量指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長期性的總體目標。十八大報告對目標提出的新要求有五個鮮明特點。

一是保持了目標的連續性。發展目標是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描繪了到202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新要求”是十八大立足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對一些具體指標進行調整和深化,並不是另起爐灶提出一套新的目標。

二是更具針對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十八大報告針對“三不”問題,修訂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標,以強化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全面性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導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進行修訂。

三是突出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地位。十八大報告強調,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並明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領域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和突破口。

四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標要求,使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一道,在奮斗目標上完整體現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

五是提出了兩個“翻一番”的新要求。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一個“翻一番”,是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從發展情況看,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3%,今后9年年均增長7%就可實現翻一番,比較符合實際,增速也與“十二五”規劃綱要一致。另一個“翻一番”,是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這個目標體現了民生優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從近幾年發展實際看,實現這一目標是有把握的。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背景資料】

小康藍圖由遠及近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經過20多年的奮斗,到上世紀末,前兩步戰略目標已經勝利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黨的十五大把第三步發展戰略具體化,提出新世紀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的“三步走”戰略。

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且規劃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黨的十七大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綜合媒體報道)

【延伸閱讀】

兩個“翻一番”

順乎民意

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而十六大報告的提法是“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報告提法則是“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首先,這裡的“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基期不再是2000年,而是2010年。其次,“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以往從未有過的新提法,也是我國第一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標。

從1979年到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平均增長7.4%,超過了十年收入翻番所需要的7.2%——7.3%的速度。2010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2.73倍。尤其是近兩年城鄉居民收入的較快增長已經為實現十年收入倍增計劃開了一個好頭。(據人民網)

改革又到關鍵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一個體系,目標的落實必然是一個系統工程。

保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目標要求的實現,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為了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新的目標要求,必須在保持經濟發展勢頭的同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變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保証城鄉居民收入真實有效地增長,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由人民分享,特別是要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要保証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新的目標要求,同樣需要不失時機推進相應的體制改革,而且一些相關領域的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據新華網)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