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統籌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指明了我國未來新的經濟增長格局,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圍繞本期主講話題,對如何實現“四化”同步發展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
①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信息革命浪潮在全球范圍內方興未艾,我國隻有牢牢把握這一戰略機遇,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才能實現趕上並超過發達國家。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並進入信息化階段。我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總體上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而信息化又扑面而來。究竟如何處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關系?顯然不能走發達國家工業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的老路,如果這樣就會錯失信息革命所帶來的機遇,不僅不能趕上發達國家,甚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因為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科技進步速度越來越快,甚至可以用一日千裡來形容。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沒有抓住前幾次產業革命的機遇,以信息革命為標志的產業革命為我國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牢牢地抓住而不可喪失這一機遇。同時,我們也不能跨越工業化階段孤立地搞信息化,因為信息化離不開工業化,可以說沒有工業化就沒有信息化,信息產品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工業產品,或者說要通過工業品來傳遞信息。例如,計算機是信息產品,同時又是通過工業生產線生產的。我國面臨工業化和信息化雙重任務,唯一可行的選擇就是工業化與信息化並舉,通過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
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一是要加快推動和鼓勵信息技術創新,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研制和運用世界上最先進信息技術。二是要加快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用最新的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信息技術技術可以運用在生產經營過程的方方面面,通過技術改造可以讓傳統產業煥發青春和新的活力。三是要在新興產業中實現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一體化。四是要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和千家萬戶同步運用工業和信息技術。不僅要把信息技術滲透到工業,同時也要滲透到農業、服務業,推進農業和服務業現代化。
② 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
工業化就是工業代替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過程,是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必經的歷史階段。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后,雖然有的國家工業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已經低於第三產業,但並不意味著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不重要了。恰恰相反,工業依然是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提出要實現再工業化,就充分反映了這些國家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的重視。除了少數國家依靠第三產業之外,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有著發達的工業,即使有的國家把生產環節轉向國外,但仍然掌握著相關領域的核心技術,具備核心競爭力。
城鎮化就是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農村人口逐步降低的過程,或者說是市民代替農民的過程。城鎮化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的結果。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城鎮化率已經超過80%甚至90%。我國工業化總體上還處於中期階段,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因此需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
工業化和城鎮化不能孤立發展,而需要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一方面,要通過工業化推動城鎮化。沒有工業支撐的城鎮化容易導致產業空心化。從世界各國城鎮化發展規律來看,除了少數大城市可以通過打造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和少數小城鎮通過旅游帶動之外,絕大多數都需要現代工業的支撐。工業是一個地區特別是城市的“脊梁”。城鎮化不是通過簡單地建造幾棟樓房,修幾條馬路,把農民從平房搬到樓房,而需要有產業特別是工業的支撐。另一方面,要通過城鎮化帶動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口集聚的過程,它可以為工業化提供便利的生產要素交易市場,減少交易成本,可以提供龐大的工業品市場,可以為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等。
就工業化推動城鎮化而言,一是需要對工業進行合理布局。工業的發展固然可以吸納農村勞動力,但是工業化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推動城鎮化。過去一個時期,有的地區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現象,工業過度分散,雖然人口脫離了農業勞動,但並沒有相應地推進城鎮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工業進行合理布局,實現工業企業的相對集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推進工業項目進園區,讓更多勞動力在一個地區進行聚集。工業產業和勞動力的相對聚集,自然要產生物流、商貿、住宿、餐飲、娛樂、教育、文化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從而推動城鎮化發展。二是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讓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真正地享受城市文明。三是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就是說在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的同時運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型的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工業,避免走傳統的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污染環境的老路﹔發展與現代工業相適應的現代金融、保險、信息等服務業,實現工業與服務業的協調發展。
就城鎮化帶動工業化而言,一是要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工業化過程是一個資本等生產要素集聚的過程,要發揮生產要素的綜合效益,就需要對城市的功能按照歷史、人文、地理、氣候、居民生活等進行合理規劃,實現更多工業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既需要提供配套齊全的基礎設施,打造良好的投資硬環境,也需要打造誠實、守信、投資者利益得到切實保護的良好人文政策環境。二是要打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包括適宜人居的自然環境、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務、均衡優質的教育文化資源等。因為工業化過程也是一個勞動力集聚的過程,在勞動力資源日益成為稀缺資源的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工業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需要提供上述條件,吸引足夠的勞動力以滿足工業化的需要。三是要造就一大批懂經營會管理包括企業家在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發展服務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企業家以及各類人才,因此,需要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培養、吸引、造就更多的企業家和各類人才。
③ 推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城鎮化促進農業現代化,一是可以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滿足城市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少量的農民可以耕種更多的土地,為實現規模經濟創造了條件,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生活和就業有了新的出路。二是有利於提高農民素質,城鎮化讓農民也享受到來自城市的文明,改變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三是為農產品提供廣闊市場,同時也提出了更多數量和品質要求。因此,隻有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才能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需求。農業現代化同樣可以促進城鎮化,因為農業現代化就是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武裝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伴隨著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的廣泛使用,可以從農業領域節約大量勞動力進入第二、第三產業,彌補城市勞動力的不足,促進城鎮化發展。
未來我國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需要推動二者相互協調,良性互動。一是要科學規劃,實現城鄉發展在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教育和文化等一體化,為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造就和培育更多高素質勞動力和各級各類人才。二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生產要素市場,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格局。三是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化學產品的過程,更多的是要實現農業生態文明,讓更多城市居民在享受更多高質量農產品的同時,可以到農村享受現代農業和農村文明。
總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每一個方面都與其他幾個方面不可分割,孤立推進,需要也必需“四化”同步推進才能充分發揮合力作用,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