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熱點追蹤:以宏觀審慎監管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李旭東

2012年11月23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07年爆發並重創美國銀行業的美國次貸危機,不僅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銀行系統進而引起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而且加速了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嚴重阻滯了世界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問題和建立審慎監管制度受到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和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正處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在內外部經濟困難增多的情況下,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尤需引起高度重視。

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監管面臨的重大挑戰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國際清算銀行就指出,單個金融機構的監管不足以維持金融穩定,應加強對整個金融系統風險的關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更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外部突發事件、金融市場不完善和金融機構的內生脆弱性都是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原因。同時,現代金融市場上銀行、保險公司、券商、投資銀行等各種金融機構之間盤根錯節的關系又大大加劇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在缺乏有效監管制度的情況下,經濟繁榮和金融體系復雜性能夠包容一定程度的金融風險,但當產生的泡沫無法繼續維持時,一個偶然的沖擊就可能使累積起來的金融風險爆發成為金融危機。

在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前,美國資本市場長期信奉自由主義,監管者過於相信市場力量及自律管理,沒有看到金融市場一片繁榮掩蓋下的重重危機。為防范類似金融危機再次發生,以《多德—弗蘭克法案》和“巴塞爾協議Ⅲ”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監管方案在2010年后出台,意味著宏觀審慎監管理念得到了各國金融監管部門的認可。目前學術界和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管策略仍處在探索階段,比較一致的認識是應從以下兩個維度建立完整的宏觀審慎監管制度。

跨行業監管。金融市場的同質化、趨同的投資理念和監管標准往往導致不同金融市場的機構持有相同的風險敞口,而資產負債表的高度關聯造成了整個金融系統的脆弱性。因此,建立一個涵蓋各個金融行業、財政部門和經濟研究部門的專門協調監管機構就成為應對經濟周期中金融市場震蕩和風險積累、擴散的必要措施。

動態監管。目前關於系統性風險的新觀點認為,風險的累積過程遠比引發危機的導火索更為危險,監管者應關注風險隱患在經濟波動中的演進過程。定期、全面的系統風險評估和壓力測試,是推進動態監管最為重要的工具。

影響我國金融系統穩定性的主要因素

有研究認為,目前我國金融面臨防范風險和深化改革的雙重挑戰,金融體系面臨系統性風險隱患,如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投資下滑、出口增速回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及周期性不良貸款增加等,監管部門應密切關注這些風險,防止風險積累蔓延。

一些學者認為,由於目前我國金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並且資本市場尚不發達,類似美國次貸危機那種由復雜金融衍生品和混業經營造成的金融危機尚不會發生。金融市場制度決定了當前我國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主要源自宏觀經濟壓力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所帶來的不良后果。具體說,今后一個時期,影響我國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經濟潛在增長率呈下降趨勢。金融市場的本質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資本平台,實體部門良性發展是金融系統穩定的前提,而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結構失衡和財政貨幣政策失當都會造成金融風險的積累。雖然依靠國家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我國實體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並沒有出現硬著陸,但強力刺激政策畢竟難以持續。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正呈下降趨勢。今后較長一個時期,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將會影響金融系統的安全性,由呆壞賬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患增大。

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和房地產信貸風險。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一直是刺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但這種嚴重依賴土地價格的增長方式帶來的債務和信貸隱患不容忽視。據審計署公布,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共計10.7萬億元,大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27%。單純從這一數字看,地方政府債務仍處於可控區間,但由於一些地方財政非常依賴土地收入,如果土地價格下降,一些地方就容易出現財政問題並波及金融機構。另外,我國在2005年至2011年間,房地產信貸增速遠高於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速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房地產信貸風險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金融市場結構單一,風險抵御能力不足。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性需要大量異質風險偏好存在,然而我國商業銀行和証券投資機構的操作策略明顯趨同,持有的風險敞口過於集中,容易引發市場震蕩和系統性風險。此外,我國金融系統的內在脆弱性明顯制約了其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金融交易的高杠杆和虛擬化特征使得金融機構能夠進行遠超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操作,一旦發生危機則會放大和擴散風險,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

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監管制度

目前我國金融的分業經營制度和尚不發達的金融市場,使得短期內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很低。但隨著金融機構業務的復雜化、國內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關聯度越來越高,有關監管部門的監管重點需要從側重單個機構風險的微觀審慎監管向宏觀方向轉移。在這方面,學者們提出了一些應對思路。

建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評估和預警機制。防范系統性風險積累和爆發的前提就是精確地識別、度量和預警金融體系的風險水平,避免累積過高的系統性風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國際上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評估辦法主要是綜合指數法和早期預警方法,兩者主要是基於會計資產負債表展開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宏觀審慎監管理念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數據不僅基於資產負債表,還包括債券和股票市場上的高頻數據,評估視角也擴展至宏觀經濟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以及金融體系內部關聯性和傳染性。我國在系統性風險預警方面已經進行一些有益探索,中國人民銀行從2005年開始定期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銀監會2007年發布了《商業銀行壓力測試指引》。但這些評估還處於初級階段,動態測度金融系統風險的措施仍顯不足。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開發的系統性風險定量監測模型,包括網絡模型、協同風險模型、危機依存度矩陣模型和違約強度模型。

建立跨部門的金融聯動監管平台。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雖然一些研究機構已經提示過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市場的風險過高,但並未引起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的足夠重視。其原因在於,危機前的美聯儲和銀行監管部門沒有擔負起監管金融業系統性風險的職責,只是各自把目標集中在貨幣政策和單個銀行機構的審慎經營上,忽視了對整個金融系統穩定性的監測。我國“一行三會”的監管機構設置雖然目前可以滿足金融各子系統的監管需要,但隨著銀行、証券、保險行業的業務交叉性趨強,實體經濟波動性加大,各個監管機構有限的監管范圍難以防止負向沖擊在各部門間的傳遞。因此,可以聯合“一行三會”、發改委、財政部和被監管機構,建立一個統一的金融監管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模型對宏觀經濟形勢和金融系統數據作出准確的分析和評估,制定有效的防范風險積累和傳播的經濟和金融監管政策。

建立和完善逆周期資本監管政策。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是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對全球金融業和實體經濟最嚴重的一次沖擊。危機的發生總會引發反思和改革,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金融監管理論的一個深刻變革就是確立了逆周期監管思路。逆周期監管理論認為,雖然金融危機的爆發,如資產泡沫的破滅和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總是出現在經濟周期的下行期,但問題的積累往往發生在經濟上行階段,所以應當引入針對系統性風險的具有逆周期特征的監管手段,以熨平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這就要求,一方面加強金融體系順周期性的研究,特別是對資本監管、貸款損失准備計提和公允價值會計准則等外部規則加以修改完善,以緩解其順周期效應﹔另一方面建立逆周期性的資本要求,比如在經濟上行階段建立資本緩沖儲備,以在經濟下行時應對或有損失,還可以制定前瞻性的杠杆率指標和撥備計提規則等。總之,逆周期監管政策就是通過降低信貸交易、資產價格和經濟周期的波動幅度來增強金融系統的穩定性,緩解總體風險,最終達到維護金融穩定的目標。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法學院)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本版頭條
· 熱點追蹤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