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調整經濟結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張思鋒
2012年11月23日15:29   來源:陝西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主要特征,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創新引發的經濟發展活力﹔二是以勞動力為主要投入要素的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迅速發展﹔三是以資本為主要投入要素的資本密集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工業迅速發展﹔四是以輕紡產品出口拉動和以資本貨物進口推動為動力的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

但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口紅利行將消逝,近年來出現的“用工荒”,警示了勞動密集型輕紡工業產品價格優勢逐步喪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步下降。資本密集型的基礎工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加工制造業擴張,大量耗費煤炭、石油、金屬等不可再生資源。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大規模開採礦產和水力資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又導致資源儲量衰減、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十八大報告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局勢深刻分析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當前全球經濟結構加速調整,發達國家重新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環保、生命科學等領域,搶佔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推進。持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高新技術投入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迅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

二、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一是需求結構失衡,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二是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失衡,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勞動、資本、土地和物質資源投入。三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經濟布局與資源分布的空間失衡,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區域之間人均收入差距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懸殊、人口季節性流動規模龐大。四是城鄉發展不協調,土地投入邊際效率遞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農民工進城既不能分享城市化的福祉又形成大量城市流動人口。

十八大報告把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並指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收入的快速增長必然引發消費結構快速升級。這些目標和措施的實現,必將把我國經濟增長從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主要依靠國內消費需求拉動。

三、把握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機遇,持續驅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是陝西全面建設西部強省,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優化產業結構,就是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就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推進城鎮化,就是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十一五”期間,陝西經濟步入迅速發展的快車道。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陝西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尚處於起步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在工業經濟總量中佔的比重還很小。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仍有較多的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數量﹔在區域城鄉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的同時,農業、農村發展仍然滯后,區域差距依然較大。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陝西一定能夠抓住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歷史機遇,持續驅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全面建設西部強省的戰略目標。

(責編:趙晶、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