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文化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板塊,突出強調,對文化建設的表述更系統更全面更有學理性,對建設文化強國任務的要求更具體更前瞻也更有可行性。
陝西作為文化資源的大省,如何盡快建成文化強省?或者說如何在文化強省建設中走在全國的前列,為全國提供經驗和典型?這是當前擺在全省理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神聖而重大的課題。我認為在下幾個方面應特別強調:
一是落實精神家園建設的要求,加快建成文化遺產保護的強省。在文化建設中,陝西有許多獨特的資源,其中各類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比如人文始祖聖地黃帝陵,紅色革命聖地延安,周秦漢唐都城遺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遺址統萬城等等,都非常獨特。我們應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保護好這些資源,相關的建設規劃和工程項目也要高標准嚴要求,要有世界眼光,做成世界一流。同時要有學術眼光,有學術規范,修舊如舊,整舊如舊。
二是貫徹雙百方針,加快建成文化精品不斷涌現的強省。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持續發展,大眾的文化消費已由量的滿足轉向質的追求,粗制濫造的文化垃圾逐漸為人們所唾棄。我省在文學、戲劇、影視、書畫等創作領域有很好的基礎,涌現出不少精品力作,但與兄弟省市相比,仍有差距。我們要有緊迫感。唐代詩人白居易說:“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其實廣大人民群眾不光要好詩,也要好的小說,好的電影,好的戲劇,好的音樂,好的舞蹈,好的繪畫,好的雕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秀精神產品的需求,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也隻有精品力作、傳世之作,在全國以至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作品,才能作為文化強省的代表,才能作為我們文化積澱雄厚的陝西的文化象征。
三是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建成文化走出去的強省。陝西文化如何走出去,可做的工作很多,可開拓的領域也很多,未來的5到10年可以大有作為。陝西省作協的做法很值得推廣。3年前他們專門成立了第十個專業委員會——文學翻譯委員會,由黨組書記兼任主任。組織省內外翻譯力量,翻譯出版了《陝西作家短篇小說選集》,還擬對我省的實力派作家的長篇小說分步驟有計劃進行翻譯,向世界宣傳推薦文學“陝軍”。
四是自覺遵循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加快建成文化產業的強省。文化產業、創意產業都是產業的新業態,與傳統的產業有很大的差別,我省在這些方面有一定的基礎,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開了一個好頭,但任重道遠,應該迎頭趕上,並做出我們的特色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產業的推進既要尊重文化藝術規律,又要遵循市場規律,不要搞拉郎配,不要過多地行政干預,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才有可能被大家接受,也才有可能長久發展,健康成長,真正成為陝西文化的核心競爭力。
五是重視文化基礎研究,加快建成文化理論創新的強省。我省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歷史很悠久,也很有特色,在很多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近年來,省社科聯、社科院、出版局和有關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可圈可點。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隻有基礎理論研究走在前面,應用研究及市場化社會化才具有自覺性和自信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和十八大報告,為文化研究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該自覺踐行。對基礎研究首先要轉變認識,加大投入,改變重理工輕文化、文貧理富的現狀。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一批學科培育出具有陝西特色、陝西風格的學派和流派,打造出一支基礎理論研究的陝軍,在國際學術領域具有充分的話語權,形成“國際視野,陝西聲音”的文化新格局。
六是鼓勵人才脫穎而出,加快建成文化人才的強省。各項事業都需要人才來推動,特別是我們從事的偉大的文化事業更需要千百萬偉大的文化人才來實現。在文化建設中,千金易得,一將難求。世界范圍的文化人才爭奪戰已經打響,我們陝西要抓住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時機,落實黨的相關人才政策,構筑文化人才高地,使各類文化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也使各類杰出的文化人才成為陝西建設文化強省的閃亮名片。陝西宣傳文化系統連續多年的“四個一批”人才建設和培養很成功,應該總結經驗,不斷推廣。建議根據國家文化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建設目標,把我省的各級各類“文化名家”評出來,並有計劃地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同時,在尊重和禮遇老一輩“文化名家”的同時,要加快培養中青年名家的步伐,使更多的中青年文化人才能熱愛陝西,扎根陝西,服務陝西,為陝西文化的振興繁榮作出卓越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