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張佔斌: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頂層推進
2012年11月23日10:29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抓住戰略機遇期,推進體制改革

十八大報告鮮明地提出了改革的問題,並指出要以更大的力度來推進改革。我們國家要在21世紀頭20年緊緊抓住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礎上,把21世紀到新中國成立100年前都爭取成為戰略機遇期,使國家贏得更長久的和平穩定發展時期。戰略機遇期的形成,往往是國際、國內條件發展的綜合結果。如果實現目標,這將是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關鍵時期。要抓住這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就必須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頂層推進,做好各項改革的協調工作。

其一,建立科學規范的決策和推進機制。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持依法行政的同時,要積極整合各方面資源,建立高層次的改革領導、組織、決策、協調和推進機制,負責改革制度的頂層設計和頂層推動。當前,重點是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確定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國有企業改革、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干部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頂層設計,並確定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

其二,使改革沿著規范化、法治化軌道發展。在推進改革中,要根據改革的總體規劃、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的要求,不斷加強立法工作,從注重經濟領域立法向注重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立法均衡發展轉變,從注重創建法律體系逐步向提高立法質量、強化法律效果轉變。要及時將改革成果轉化為法律,在改革中與國家法律相抵觸的改革試點由中央直接安排,與地方法規相抵觸的改革試點由地方安排。同時,要加強對改革進程的跟蹤監督和階段性評價,及時糾正失誤、問題和偏差,使改革推進措施更加完善。

其三,把好的地方改革經驗上升為國家政策。近幾年,各地在探索改革發展上,取得一些好的經驗,具有一定代表性,國家應進一步總結經驗,作為政策制定和立法修訂的依據。例如成都統籌城鄉發展的改革試驗,廣東的行政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探索,對全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其中好的經驗就應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政策,使之在更大的范圍內發揮作用。

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必須提上日程

中共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大再次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十八大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有人講,目前的城鄉發展現狀,就好比城裡人開的是汽車,跑的是高速路;農民開的是拖拉機,跑的是沙石路。在這種不公平制度規則下,城鄉發展的差距隻會擴大而不會縮小。這是一個事實。

農村產權改革將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得以基本保持的關鍵條件。現在農村承包制改革只是“半截子”產權改革,因改革不到位,不僅妨礙農業土地利用效益的繼續提高,影響社會安定,還使中國土地市場的嚴重扭曲問題愈益嚴重。從中國現實出發,有學者設計做虛所有權,做實承包權,將土地承包權永久化,是實現農村土地產權明晰化的基本路徑。有人以為這個改革很難推進,但成都等地都有很好的實踐。如果全國在“十三五”末做完這件事,那麼會大幅度提高中國農用地的使用效益。當然也有學者講,中國能穩定地推進改革開放,這與農地“半截子”產權有很大關系,它避免了大規模的土地兼並,穩定了農民這一頭。我並不這樣認為,如果我們的改革方向是市場經濟,城鄉二元結構改革方向是城鄉一體化,那麼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必須提上日程,這是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中國再發展的焦點所在。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博導)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

精彩觀點集結

全力以赴推動科學發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朱之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推進結構調整方面,我們需要深入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扎實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有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推動均衡發展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優化提升工業水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並要大力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機會公平,努力實現包容性發展。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加強改革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要進一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有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真正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要解決好兩個系統性的改革問題

中國証監會主席郭樹清:從經濟改革的全局來看,未來五到十年,中國要解決好兩個系統性的改革問題,一是打破和消除城鄉二元制,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從根本上實現地區、人口、資源的協調發展,緩解收入分配不公,這涉及土地、社保、就業、工資等多方面的制度改革;二是提高創造能力,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建立科技創新與資本市場的良好對接機制,使技術、管理、品牌、創意等知識類的生產要素能夠逐步發揮像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一樣創造財富的作用。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將有力推進以上兩項改革。

壟斷行業改革是轉制突破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改革千絲萬縷,壟斷行業的改革可能是破局的突破口。而打破行業壟斷是可行的。打破壟斷,特別是部分行政壟斷,真正放開民間資本的不公平准入約束,正是啟動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口。讓大家覺得正在沿正確的方向做事,更好地凝聚人心,以推動市場化的過程。但並不是最根本的,最終的依然是制度的轉變。

打破壟斷就意味著要打破很多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分配。一開始還做不到打破所有的壟斷部門,而且很多壟斷行業確實是自然壟斷,比如資源型、通訊、電網等行業。但可以從局部打破,選取其中的一個領域,比如三網融合,比如鐵路交通領域,抓住一個部門引入競爭因素,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從哪裡打破、怎麼打破,這需要政府來設計和思考。打破后新的體系成長后,就會產生新舊體制的不協調,這就需要政府引導。

中國經濟面臨改革窗口期

博源基金會董事長、原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中國經濟遇到三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短期的外部經濟環境問題,一個是中國對投資過度依賴問題,一個是體制和制度的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開啟向包容性制度的轉型。然而,轉型之路是漫長而不平坦的,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模式已漸式微,而轉型又步履艱難,中國需要在體制上實施全面的改革以挖掘新的增長動力,尋求可持續的、均衡的、體現社會公平、公正經濟發展道路。

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面臨的是一個改革窗口的歷史機遇期,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問題與弊端可以凝聚改革的經濟基礎,30多年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改革提供所需的物質條件,但如果喪失這個機會,長期積累的問題有可能引發重大的經濟、社會危機。

改革要讓人民群眾受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改革使我們有了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們有繼往開來的發展,還應當有繼往開來的改革。人民對世界的認識是沒有盡頭,是不斷認識的,所以改革也應該不斷推進。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之所以改革開放,就是要通過改革開放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通過經濟發展的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黨應當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來推進改革,因為我們黨的政策最終是要讓人民群眾擁護的,因為我們黨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

注: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原創文章,網絡轉載請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人民論壇》雜志”字樣。書面轉載請聯系010-65363752或郵件至rmlt@rmlt.com.cn。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