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李慎明: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2012年11月23日10:22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最重要的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必須首先弄清什麼是社會主義

制度屬於上層建筑的范疇,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我們要堅持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因此,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首先弄清什麼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作出此界定,顯然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這一界定,暗含了貧窮、平均主義和兩極分化都不是社會主義,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因此,我們要堅持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必須為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剝削、避免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服務。我們所有的制度包括所有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的設計與出台,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一大前提。否則,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不兼容。

必須進一步弄清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各自內涵及相互關系

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必須進一步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四個概念的各自內涵及相互關系。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四者是緊密聯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方面,主義是“管總”的,它規定了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性質和方向,並通過它們體現、發揮引領與規范作用。主義不是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簡單集合,更不是單純的符號和標識。從根本上講,主義就是黨的指導思想,蘊含著黨的性質、宗旨、綱領、理論、路線,是全黨的共同信仰、共同理想、共同目標的集中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國家的靈魂,昭示著黨和國家的性質,指引社會發展的方向,凝聚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有同志說,黨中央所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沒有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誤解。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不同概念。

我們《黨章》關於黨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標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既包括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又包括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包括的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及今后的發展,這其中不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另一方面,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是旗幟的具體支撐和實踐載體,離開了這三者,主義就會變成空洞的口號。道路是實踐路徑,理論體系是思想指引,制度是根本保障,它們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舉什麼旗即堅持以什麼主義為指導,走什麼路,以什麼理論體系為指引,建設什麼樣的制度,共同構成了主義或偉大旗幟的實際內容。

必須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必須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第一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

因此,也可以說,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制度,是我們的總制度,是最高層次的制度。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所有國家,都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是統治階級實行階級專政以及組織生產的工具。國家的性質即國家的階級本質,是指社會各個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在國家中所處的位置。二是統治階級內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在我國,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工農聯盟是國家的階級基礎,而知識分子則是我國工人階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國體的這一根本性質,就必然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包括其他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所結成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則都屬於人民的范疇。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但是階級斗爭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一切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是我們專政的對象。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是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其中包括千百萬先烈流血犧牲經過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斗爭得來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靈通寶玉”,須臾不可離開,“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首先體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上。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的經濟基礎。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區別不同社會形態的基本依據。生產資料所有權制度是經濟制度的基礎,並決定著經濟制度的性質、社會生產的目的和任務、社會產品的分配形式等。因此,任何社會的經濟制度,都處於社會各種制度的核心地位。正因如此,我國《憲法》第六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

胡錦濤的報告在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時,特別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一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這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方面,我們實行與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制度相適應的人民民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種人民政權的組織形式。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政體,或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資產階級議會制有著根本的不同。不僅兩者所服務的國體不同、組成的階級基礎不同,並且組織與活動的組織原則也根本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建立在全體人民依照法律的規定,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國體是內容,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則是為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國體內容服務的形式,即政體。二者的有機統一構成我國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則是我們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既正視文化多樣化的需求,並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文化產業中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並不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方面,堅持公平正義,倡導和諧互助的社會理念,正視社會差異,扶助弱勢群體,強化制度保障,激發社會活力,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毫不動搖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証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必須堅持。但是,當今國際國內也出現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又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我們必須看到,我們所處的時代沒有變,國內所存在的基本矛盾沒有變,我們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務沒有變。胡錦濤強調“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十分重要。這就明確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毫不動搖。同時,也必須明確,我們所說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決不是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為了正確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我們應在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的改革和創新。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衡量我們一切工作得失的標准即三個“有利於”。這一標准,同樣是衡量我們制度優劣的標准。從貫徹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路看,可以把這三個有利於標准簡化為兩條,一條是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條是能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兩條標准與鄧小平關於三個有利於標准是完全一致的,應該也是衡量我們一切工作得失其中包括社會制度的標准。

應當明確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鄧小平在蘇東劇變后意味深長地說,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都高度重視黨的純潔性建設。我們黨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毫不動搖地依靠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隻有這樣,我們黨才能永葆先進性,才可能長期執政。但長期執政並不是我們的目的,而只是我們的手段。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使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才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終目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
(責編:萬鵬、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李慎明專欄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