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邱霈恩:以質量為主導推進新型城鎮化

2012年11月21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型城鎮化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斷提升質量的城鎮化。以質量為主導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走集約精當的城鎮化之路。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傳統城鎮化注重城鎮規模擴張,其主要表現:一是圈地拓城,攤大餅式發展﹔二是大城市發展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慢,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發展戰略相左﹔三是土地財政使城鎮化變成財政開源的主渠道,導致城鎮化的扭曲﹔四是過分強調吸引外來投資,而忽視人力、文化、自然環境、地理優勢等本地資源,忽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損失了城鎮化本可帶來的更多收益和發展潛力。顯然,這樣的城鎮化有規模、無質量,以近利傷遠利,是簡單粗放的城鎮化,既不科學又不可持續。而集約精當的城鎮化,一切理念和行為都以節約和高效為原則,注重科學布局、統籌規劃,特別是節約利用土地和各種資源,注重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提升城鎮管理水平,力爭最大限度地精用、盤活各種資源並放大其價值,力爭用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發展成效,使城鎮的資源運作和價值創造更加綠色、更有后勁,使城鎮更趨於宜居宜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從趨同型轉變為特色型,走有特色、有品位的城鎮化之路。目前,城鎮化的一個普遍弊端是:城鎮規劃和建設嚴重趨同,一窩蜂上馬大建筑、大廣場而不顧客觀條件約束,競相攀比大樓群大街道大立交而不顧環境和暢通方便,有的甚至拆了古建真跡而代之以粗糙的仿古建筑。其結果就是千城一面、毫無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競爭力,沒有特色也難以發揮自身優勢。克服城鎮趨同問題,走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應把本地和外來的發展要素都納入規劃和建設中,避免快餐式的工業化、商業化、“現代化”,堅持因地制宜,創新規劃設計,以本地的特色要素為基礎吸納外來要素﹔結合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傳承歷史文脈,改善人文環境,挖掘特色內涵,塑造城鎮個性,提升城鎮品位,使城鎮化成為強化以至再造本地特色和文化的過程。

  從單純轉換身份型轉變為創業就業型,走共同富裕、均享服務的城鎮化之路。在城鎮化過程中,由於處置不當或制度和配套政策不完善,一些土地被征用的失地農民成了“種地無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征地補償標准、集體資產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就業安置、養老和醫療保障等,是失地農民最關心、最容易引發矛盾的問題。因此,新型城鎮化不僅要轉換農民身份,而且要讓他們在城鎮安居樂業。這至少包括五層含義:一是農業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二是城鎮對這些轉移人口的有效接納,核心是確保其住得下來、上得了班、過得下去﹔三是城鎮和工商業發展成果要大力反哺農村和農業﹔四是城鄉要進行互補性和互促性的對接與同步發展,實行城鄉統籌,均衡配置資源,縮小城鄉差距﹔五是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均享基本公共服務。這五條,本質就在於以人為本、民生優先。要卓有成效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各地政府都應用大氣力、下大功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優化投資環境、創業環境、就業環境和人居環境,使城鎮化成為促進廣泛創業就業的生產力發展過程和共同富裕過程。與此同時,應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大力提高城鄉統籌和建設水平,逐步使城鄉居民基本無差別地同享現代文明、均享基本公共服務。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

 

(責編:萬鵬、高巍)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