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把城鎮化納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2年11月21日09: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城鎮化將是未來10到20年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動力。正因為如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將城鎮化納入其中。也就是說,在新的發展階段,應按照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著力探索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城鎮化道路。把城鎮化納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需要高度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優化城鎮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的過程是產業集聚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現階段我國推進城鎮化,應在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高效農業的基礎上,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協調、高效發展作為城鎮經濟結構優化的重點。從微觀上看,各城鎮應根據本地實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農業投入,注重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宏觀上看,應注重將城鎮化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加大規劃和政策引導力度。應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發展適應城鎮化需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注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使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我國幅員遼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基礎條件差別很大。城鎮化應適應不同地區的特點有序推進。各地城鎮化也不能孤立進行,而應相互支持,形成良性互動機制,特別是通過財政制度建設,縮小地區間財力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更加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努力償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歷史欠賬,而且加大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城鄉發展一體化搭建基礎設施平台。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應建立多渠道融資機制。應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並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流向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同時,應注意避免基礎設施建設的過度商業化,以免影響未來城鎮經濟發展的后勁。建設宜居宜業的城鎮是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應注重發展小而美的“田園城市”,不應復制大而不方便的既有城市發展模式。

  改善城鎮公共服務,消除城鎮內部二元結構。首先,應防止常住外來人口、失地農民不能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半城鎮化”。城鎮公共服務的提供應平等面向所有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鎮化過程也是人口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應將提升人力資本作為城鎮化過程中公共服務的重中之重,通過提供更多教育服務和勞動技能培訓服務,幫助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提升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次,城鎮公共服務的提供應高度關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目前,很多地方征地補償標准偏低,面向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失地農民大都享受不到與市民同等的社會保障政策。應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可以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將土地收益中的一部分納入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為他們提供更有保障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

  把城鎮化納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關鍵是推進體制改革。從財稅角度看,應注重以下四點。

  發揮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加快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步伐,盡快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從根本上克服營業稅重復征稅、不利於服務業發展的弊端。財政資金應在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上發揮作用,如通過財政貼息提高資本參與城鎮化的回報率,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有針對性地對民間資本參與的建設領域增加財政配套資金,增強民間資本參與的動力。

  加大城鎮化的財政投入。城鎮化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城鎮化不僅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而且對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作用。多年來,我國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國家財政實力大為增強。應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加大財政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大城鎮化的財政投入,還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

  建立公共服務監督機制。社會事業的發展不僅僅是資金投入問題,資金使用效益同樣重要。隻有形成公共服務監督機制,才能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的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此,應完善公共服務資金的使用與管理制度,實行財務公開,定期公布具體收支情況,對公共資源使用情況與供給過程開展監督和檢查,防止暗箱操作,保証公共資源合理使用,實現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公共服務監督機制的形成,還應通過加強政府預算管理來實現。不僅應編制好政府預算,還應加強預算執行的監督和預算資金使用績效的評價。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步伐。城鎮化應成為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載體。基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現實,要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必須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體系,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執筆:楊志勇)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

 

(責編:萬鵬、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