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進社會建設,既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舉措。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証。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社會建設,是我們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必然選擇,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問題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關乎百姓的日常生活,直接反映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狀況,是社會發展最基礎的必要條件,是關系執政黨執政基礎的重大問題。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同時,還強調,“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建立完善的社會體制是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証,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意義。因此,加強社會建設,既要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建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在體制機制建設和創新上多下工夫。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切實保証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必須把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題,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真正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必須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要以改革推動教育發展,以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改革增強教育活力,進一步消除制約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必須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學校之間的差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強化政府責任,優化資源配置,向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困難地區、薄弱學校傾斜﹔必須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更加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准。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戰略根本。必須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進一步完善鼓勵勞動者創業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創業培訓體系和創業服務體系,加大對自主創業者和自謀職業者的政策支持力度,為勞動者創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要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推動就業信息全國聯網,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能力建設﹔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廣大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維護他們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不斷提高勞動報酬,按照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平等協商確定、政府監督指導的原則,形成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增長機制﹔要切實規范分配秩序,進一步健全法律法規,強化政府監管,加快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大力規范“灰色收入”,嚴格調控壟斷收入﹔要加大分配調節力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加大個稅調節力度,推進個稅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做好高收入者應稅收入的管理和監控,減少稅收流失﹔要大力幫助困難群眾,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就業幫扶、生活救助、醫療互助等幫扶制度,更好地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擴大保障覆蓋面,提高保障標准和保障水平,保証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扶貧力度,提高扶貧標准,逐步提高貧困人口健康生活水平和穩定發展能力。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社會保障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底線保証,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調節器”,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社會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切實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逐步推進城鄉養老保障制度有效銜接﹔要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范管理,分類施保,實現應保盡保。健全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合理提高低保標准和補助水平﹔要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逐步拓展社會福利的保障范圍,推動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逐步提高國民福利水平﹔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多管齊下、多措並舉,抓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住房供應體系。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醫療衛生事業關系億萬人民健康和千家萬戶幸福,是重大民生問題。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堅持醫藥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病有所醫﹔要堅持立足國情,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總結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准確把握醫藥衛生發展規律和主要矛盾,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發揮地方積極性,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要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促進有序競爭機制的形成,提高醫療衛生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需求。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要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制度、體制、機制、能力建設,完善基層社會管理服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要堅持正確方向,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統籌協調、源頭治理,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把群眾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在管理服務中加強群眾工作,著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完善信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