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需要“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將由不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
從“給力”到“hold住”,正能量已上升為象征符號,與我們日常生活相系,充實著廣大民眾的內心。不得不說,我們越來越明顯的感覺到,樓越蓋越高,衣服越穿越貴,吃的越來越講究,一切都在進步,都在豐富,唯獨我們的幸福感越來越少。 《小康》雜志和清華大學媒介調查研究室發布了“2011-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結果顯示:收入是影響公眾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資水平”成為提升公眾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
均衡發展對廣大城鄉居民而言就是“正能量”,而且,這種正能量已經發揮了作用。比如從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鎖定“三農”,出台一系列惠農政策。“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戰略相繼實施,為縮小城鄉和地區差異創造條件。連續多次出台的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使得民營經濟發展的勢頭有所增強。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也是舉措頻頻,在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均衡發展是大勢所趨,它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和收入分配不均。正如十八大報告在收入分配公平均衡方面,提出了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均衡發展為社會進步提供了正能量,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合理充分利用資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