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李后強 黃進
2012年11月19日11:23   來源:四川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這段論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全面闡述,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十八大報告關於社會管理體系的闡述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闡述是新時期社會管理的重要理論文獻,既是對我國社會管理的經驗總結,又是對今后一個時期社會管理的一次重大謀劃﹔既傳承了我國社會管理的優秀傳統,又借鑒了西方現代社會在社會管理方面的有益成果﹔既突出了社會管理在國家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又與社會建設、政治建設等“五大”建設相互銜接。

十八大報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清晰地揭示了社會管理與社會建設、公共服務的關系。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社會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統一於和諧社會建設之中。公共服務直接針對的是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匱乏性問題,從正面直接滿足民生需求,更多涉及社會建設的內在功能﹔社會管理針對的是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問題,通過避免和化解負面因素 (如社會矛盾、公共安全)間接服務民生,更多地涉及社會建設的內在結構。結構會制約功能的發揮,甚至成為功能發揮程度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社會管理必須放在突出位置,特別是必須通過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來改善社會建設的結構性問題。目前,我國社會建設中的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黨中央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因而十八大報告連用了四個“加快”來表達這一任務的緊迫性。

全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概括起來,分別是合作共治的社會管理體制、健全完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法制規范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相互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合作共治的社會管理體制

現代社會管理體制涉及社會管理主體及其相關的法律保障,最基本的特征是合作共治。根據我國國情,社會管理的主體包括黨委、政府、社會、公眾,這四大主體既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共同參與、協商互助、合作共享。黨委要在社會管理格局中發揮領導和核心作用,總攬全局、制定方針、統籌協調、動員資源。政府要強化社會管理職能,像抓經濟管理一樣抓社會管理,做到社會管理的政策到位、機構到位、職能到位、工作到位、責任到位、監督到位。社會各個方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組織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參與意識,與政府機構同心互動、優勢互補。人民群眾要充分發揮在社會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堅持走群眾路線,引導群眾積極、理性、有序、依法參與社會管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管理體制需要法治作為保障,以法律的形式界定各自職權,確定權利義務,糾紛處理、矛盾化解不能突破法律底線。

健全完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十八大報告直接把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作為社會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強化了管理與服務相結合的理念,在理論層次上更加明晰了社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健全完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現代文明國家的基本要素。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就要把管理和服務結合起來,以服務支撐管理,以服務促進管理,以服務柔化管理,以服務暢通管理。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著力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扶貧助殘等現實利益問題,使之成為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法制規范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

十八大報告明確,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是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第一次鮮明地、充分地肯定了現代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重大作用。現代社會組織體系的基本特征是: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核心是法制規范。政社分開是指政府行政職能與社會的自我管理相分離,特別是黨政機關要與社會組織分離,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分離。在當前創新社會管理中,隨著權力和資源下移到基層,基層政府的事務增多和壓力增大,迫切需要通過制度化的手段,轉移和分化政府職能,把非行政事務交給社會組織和社區來完成,逐漸形成社會的自我發展空間。權責明確是指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清晰界定社會組織的權利、義務、職能、責任,使社會組織在一個法定的、權威的規則體系中運行。目前,我國社會組織權責不清的情況比較突出,迫切需要明確社會組織的法定權責。依法自治是指社會組織在法律法規范圍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這是管理效率最高、作用發揮最強的管理方式,應該成為以后社會組織首要的管理原則。

相互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社會管理機制是指社會管理各個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部分應當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融合,因此,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當前我國社會矛盾復雜,必須將源頭治理、動態管理和應急處置相互結合,才能形成有效的、持久的、良性的、科學的社會管理機制。源頭治理是治本之策,就是要將處置社會矛盾的關口前移,盡可能防止、減少、弱化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沖突。因此,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會規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政府決策機制,強化思想道德教育。動態管理是及時化解之策,要建構對社會矛盾的跟蹤、梳理和化解機制,使社會矛盾不斷及時化解,不斷向好的方面轉化,做到社會矛盾不積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級、不惡化,使社會處於動態平衡、動態協調、動態優化的良性狀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訴求表達機制,建立和完善矛盾糾紛滾動排查和預警機制、矛盾調解機制、社會安全防控機制。應急處置是應對突發事件和社會風險的必要機制。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十分緊迫。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的現實路徑

加快社會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同樣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的基本路徑也是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合作共治的社會管理體制要求改革一元化的行政管理體制,法治規范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要求改革社會組織的行政化組織模式,健全完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求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相互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要求改革靜態的社會矛盾處理模式,如此等等,都需要大膽改革和創新。

著力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管理

十八大報告指出,“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社會管理的重心在基層,活力在基層,突破口也在基層,因此要將更多的人財物投向基層,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立社工服務站、社區自治等形式,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為社會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必須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機制、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因此,要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堅固社會管理的“腿腳”﹔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增強社會管理的 “體魄”﹔加強能力建設,優化社會管理的 “筋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升級社會管理的“大腦”﹔加強信息化建設,疏通社會管理的“經絡”。

(作者李后強系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教授﹔黃進系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編:朱書緣、秦華)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