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楊宜勇解讀十八大報告:收入分配改革“好事多磨” 值得期待
方筱筠 陳葉軍
2012年11月19日09: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嘉賓簡介:楊宜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目前主要從事有關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政策、人口與就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社會保障、員工福利和工程咨詢等方面的政策研究。美國國會獎學金、歐盟議會獎學金、日本外務省獎學金、加拿大政府獎學金和新加坡連瀛洲紀念獎學金得主。現兼任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全球議程理事會理事、中國WTO 研究會常務理事、越南入世(WTO)指導委員會專家。現兼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工程咨詢協會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國家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遼寧大學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大報告,最吸引公眾眼球的,是首次明確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標。那麼,最高領導層首次把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列入十八大報告中,有什麼樣的深意呢?

  11月13日,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做客由人民網強國論壇、中國社會科學網和光明網聯合主辦的“十八大觀察家”時指出,首提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這是十八大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

  楊宜勇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利益導向,與擴大內需、惠民生密切相關。中央領導反復強調收入分配改革一定要好事辦好。收入分配改革總方案“好事多磨”,值得期待。

  提出收入倍增計劃是十八大報告突出亮點

  楊宜勇表示,過去我們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比如說GDP翻一番、翻兩番,完成得都很好。然而,現在經濟進入了長周期的減速區,未來要實現收入倍增計劃的難度越來越大,但是我們黨在關鍵時刻明確提出要實現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這種知難而上的勇氣值得充分肯定。

  同時,在GDP翻一番的同時,居民收入卻不能夠保証翻一番。“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這次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兩個同時翻番,在GDP翻一番的同時要保証城鄉人均居民收入也翻一番,這兩個翻番結合在一起,要求更高了,這是十八大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 楊宜勇說。

  近十年來,國家減免農業稅、發放各種農村補貼,2011年末2000多萬城市居民和5000多萬農村居民得到了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2011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1810元,比2002年增長了1.8倍﹔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6977元,比十年前增加了4355元。而且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快於城鎮居民。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收入分配改革需要凝聚力量、攻堅克難。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實現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在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做大國民收入這塊蛋糕和切好國民收入這塊蛋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般說來,做好蛋糕與切好蛋糕同等重要。”楊宜勇說。但是,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當收入分配水平比較低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小的時候,做好蛋糕比切好蛋糕顯得更加重要﹔當收入分配水平比較高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大的時候,切好蛋糕比做好蛋糕顯得更加重要。

  楊宜勇表示,勞動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問題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其中收入分配問題是重點之一。收入分配改革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社會輿論高度關注是可以理解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高度重視收入分配改革也是應該的。

  收入分配改革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利益導向

  楊宜勇說:“收入分配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利益導向,與擴大內需、惠民生密切相關。相信什麼、依靠什麼、保護什麼、鼓勵什麼、限制什麼、淘汰什麼都需要落實到經濟利益導向上,才能形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機制和倒逼機制,從而有效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切實轉變。”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的收入分配改革,牽涉到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關系,牽涉到國企和民企的關系,牽涉到勞動所有者與資本所有者的關系,牽涉到新興產業和落后產業的關系。

  收入分配改革是擴大內需的關鍵。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內需是經濟成長的主因,消費是居民長期預期收入的函數。擴大內需,需要通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適當提高農民收入﹔需要通過縮小貧富差距,適當提高弱勢群體的收入﹔需要通過縮小行業差距,適當提高簡單勞動者的收入﹔需要通過縮小東中西部差距,適當提高欠發達地區的收入,從而全面擴大國內最終消費需求。必須千方百計連續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

  擴大內需、提振消費之后反過來增加收入是一定能夠形成良性消費循環的。首先,消費從根本上來講是長期預期收入增長的函數,收入倍增計劃就是要給大家建立一個良好的長期收入預期,消除大家消費的后顧之憂。消費之后會形成更多的訂單,能夠涉及工廠的生產能力,工廠接到訂單之后能夠讓工人生產更多的產品,工人的收入也能夠得到穩定的增長,工人的收入增長以后,可以形成更多的消費。這就是從一個微觀的層面解釋消費被提振之后又可以反過來增加收入,它們之間可以建立一個良性循環。中國人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收入不太高,不太願意消費。另外一個問題是有了收入后不願意消費、不善於消費,這也是客觀存在的,這是長期節儉生活的習慣造成的,是在溫飽沒有解決時形成的消費文化,現在需要徹底打破這種舊的消費觀,並樹立新的消費觀,建立新的消費和生產良性循環通道。

  收入分配改革是機制性的惠民生政策。惠民生政策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一事一議,有多少新增的錢辦多少事,結果往往是形成補丁上面加補丁的惠民生政策﹔另一種機制性的建設,增量和存量的錢一並考慮,從制度創新的角度更加充分地體現惠民生。收入分配改革屬於后者。

  收入分配改革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內容。十八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最早我們黨提的是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后來我們黨又提出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公平和效率。而在這次黨的十八大上,我們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的后面,又進一步突出強調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所以說未來的收入分配改革肯定是要在再分配方面加大力度。

  要讓收入倍增計劃不打折扣、沒有水分

  黨的十八大報告,“民本”色彩甚濃。有網友表示,“如果說,清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將極大激發全國人民奮斗熱情的話,‘收入翻番’則是量化到了每一個人,令人振奮,讓廣大老百姓的心裡特別踏實、特別期待!”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標。如何看待收入倍增計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的關系?

  楊宜勇指出,收入倍增計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前提,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可能需要幾個收入分配倍增計劃來完成。1978-2012年,我們已完成了4.5個收入倍增計劃,所以我們現在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

  楊宜勇指出,要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需要把物價上漲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避免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同時要完成剔除物價上漲的影響,讓收入倍增計劃的實施不打折扣,不擁有水分。全國各地應該不折不扣地完成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各地老百姓都應該自覺地監督當地政府杜絕各種增速被高估、收入被增高的情況發生。至於財政收入實在增多了,可以考慮減稅﹔如果企業利潤增長實在太多了,應該通過集體談判協商機制讓企業讓利。

  同時,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收入倍增計劃的同時,社會保障制度會全套跟進。十年前,我們講社會保障制度要低水平、廣覆蓋,這次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証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楊宜勇指出,中國的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已經發生變化,要像過去一樣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顯然更加困難。實際上在過去十年,中國GDP增長基本上達到了年均10.5%的速度,不到7年就翻一番。現在提出最近十年內國民收入要翻一番,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年均7.1%就夠了。當然這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一個底線,也是黨和政府的一個正式承諾,實際執行的結果可能會更好。要保持經濟增長速度在7%以上,同時保持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速度同步,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標、重點以及難點

  楊宜勇表示,收入分配改革必須以量來換取結構性的變化,收入分配數量的簡單增長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前提,但不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全部。因為必須以縮小收入差距作為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標。沒有目標的改革都是盲目的,盲目的改革還不如不改革。任何科學的改革都需要首先明確目標,這是科學改革觀的基本要求。改革不等於發展,改革的英文(reform)就是再(re)+塑形(form)。收入分配改革必須改變和改善社會收入分配結構,否則簡單的收入翻番也不能叫做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在促進社會財富增長的同時,逐漸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收入分配結果的公平與起點的公平和過程的公平同等重要。收入分配改革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是如何縮小收入差距,加大提高低收入的力度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關鍵,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石,適當限制高收入群體的增長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作為。

  收入分配改革的難點是如何理順社會分配關系,特別是如何通過加強規制理順壟斷行業和非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關系,如何通過促進健康城市化理順城鄉收入分配關系,如何通過推進工資集體協商談判理順資本所有者、經理層與一般職工的收入分配關系。

  楊宜勇表示,初步預計,收入分配總體改革方案會切實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積極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以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為重點服務對象,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職工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加強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嚴格規范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等高管人員薪酬管理﹔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加大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力度,切實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收入分配改革總方案“好事多磨”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制訂已醞釀多年,此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今年四季度制定這一方案。其實,2003年以來每年都有收入分配改革的具體措施出台,這與隨后形成的收入分配改革研究工作小組密切相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抓好。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為什麼會出現“好事多磨”的現象?楊宜勇指出,“好事多磨、大事多磨”,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中央領導反復強調收入分配改革一定要好事辦好。由於當今社會利益格局多元化,好事辦好其實很不容易。

  首先,需要認真調研,抓住收入分配改革的牛鼻子。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把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找准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其次,需要反復征求意見,盡可能達成最大的社會共識。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最后,需要考量收入分配改革措施出台后改革設計初衷和實際執行效果的契合度,不斷優化收入分配改革政策的設計。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認真聽取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正在按照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積極推進改革總體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

  收入分配改革到底能否成功?“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楊宜勇說,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是關於收入分配改革的總體設計,關鍵是體現大要求、搭好大框架、解決大問題,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具體細節還要通過相關法律的修改和相關制度的完善來加以全面落實。這次收入分配改革重在機制建設和完善,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各產業職工都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主體。改革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可能都搭便車。我們不僅要做收入分配改革的守望者,更要做收入分配改革的參與者。這就需要各個主體之間依法良性互動,才有可能形成收入分配的合理局面,從而充分調動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促進國民經濟與和諧社會的全面發展。

  在收入分配改革中,我們必須把提高“兩個比重”和實現“兩個同步”落到實處。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具體的措施是通過建立最低工資制度、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來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具體的措施是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來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的同步。

  初次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同等重要,分配條件的改革與分配過程的改革同等重要。隻要我們堅持科學的收入分配改革觀,求真務實,一定能夠實現收入分配起點更高、收入差距更小,分配關系更加合理的共同富裕目標。“未來5年不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決定意義,而且對於收入分配改革也具有決定意義。總之,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值得大家期待!”楊宜勇說。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聚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