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劉玉珠:十八大強調“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深意
方筱筠 陳葉軍
2012年11月15日11:16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嘉賓介紹:劉玉珠,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1983年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分配到文化部從事文化工作,長期從事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歷任副處長、處長、文化市場管理局副局長、文化市場司副司長、文化市場司司長、文化產業司司長。1993年至1995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中美知識產權談判﹔1997年至2000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著有《文化市場管理指南》、《文化市場實務全書》、《中國市場經濟監督全書?文化市場卷》、《文化市場學——中國當代文化市場的理論與實踐》等。

11月12日,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做客由人民網強國論壇、中國社會科學網和光明網聯合主辦的“十八大觀察家”欄目時表示,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四個方面論述了文化強國戰略,並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個概括點出了我們文化強國建設的精髓。

劉玉珠指出,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專門論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具有深意的。文化強國對內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對外就是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增強。

發展文化產業並非權宜之計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此,劉玉珠表示,黨和政府發展文化產業不是權宜之計,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格局提出的。

文化產業並非將文化產業化。劉玉珠說,發展文化產業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這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文化產業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產業。內容是文化產業的核心要求,我們向社會和市場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必須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相沖突,和我們的法律法規不相矛盾,這樣才能投放到市場上來。因為文化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對人們的素質、品德和價值觀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把好文化產業內容關是關鍵。所以,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這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正確道路。

文化體制改革是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的必由之路,從這幾年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來看,它在增強活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豐富文化產品和活動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應該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政府在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什麼?劉玉珠表示,要充分認識到中央提出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要充分考慮到發展文化產業既是不斷滿足人們多樣化文化的消費需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

劉玉珠指出,不能簡單地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增加GDP比重的需要,因為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又好又快”,“好”是指文化產品服務的內容和質量,“快”是在好的基礎上加快發展。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我們一是要繼續凝聚黨和國家在發展文化產業上的戰略考慮,二是要將戰略任務通過完善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體現出來,三是要大力規范市場秩序,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四是在體制機制上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這就是政府應該考慮的,簡單地說就是‘政府做環境,企業做市場’。這裡的環境是指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劉玉珠說。

提高文化消費水平任重道遠。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消費水平較低。十八大提出要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何看待我國當前文化消費水平較低的問題?劉玉珠表示,文化消費水平是同經濟基礎、消費需求和實際的供給能力密切相關的,人們隻有在解決了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求后才能考慮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費需求。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問題基本解決,精神文化消費需求開始提到日程上來。但由於我們這兩個方面同國外相比發展時間都很短,所以我國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支出是比較低的,目前從總體上看隻達到發達國家文化消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政府高度關注文化消費問題,正在千方百計為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文化產品服務和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這個問題的解決,對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高國民素質,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深意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用的標題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劉玉珠表示,對於“扎實推進”,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從認識層面來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是我們黨全面研判了黨情、國情、世情后提出的關於黨和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十八大報告從四個方面對文化強國戰略進行論述很有新意,深化了我們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認識。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是一個不斷認識和實踐的過程。前年《紅旗文稿》上發表署名“雲杉”的文章,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論述很透徹。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開始就一直很重視發揮文化的作用,雖然當時是戰爭年代,但是我們黨的領導集體始終注意發揮文化在戰爭中的作用,在延安的13年,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對於文化的重視。尤其是毛澤東關於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指示和論述,諸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對文化的地位、性質、功能和作用做了詳盡的論述,在革命時期對保証革命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21世紀,全黨、全社會在奔小康的進程中,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人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從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這三個報告當中看出,我們黨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

第二,從工作層面來看,從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戰略目標以后,全黨、全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程總體上是好的,但是由於文化強國建設是一個長期目標,而且包含的面也比較廣,需要我們凝聚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更需要有關部門和機構來進行學習和研究,同時要把目標進行分解,根據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任務和要求,把目標具體化為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首先,形成共識是第一位的,其次,有政策才有抓手。有了要求、標准和政策,監督檢查也更有針對性。光靠會議、文件,文化強國戰略是很難落到實處的。

“十八大報告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在報告內容的第六部分,使用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標題,這是很有深意的。文化強國對內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國民素質的提高,對外就是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增強。”劉玉珠說。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中之重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開創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當下,有兩件事是引起廣泛關注的文化大事,其一是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二是世界多國孔子學院的建立。對於莫言獲獎,劉玉珠認為可以從中獲得這樣幾點啟示:第一,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第二,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青睞﹔第三,中國作家群體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這對於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以及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長期發揮作用的體現,需要文化的長期積累才能發揮潤物無聲的效果。文化軟實力是溝通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劉玉珠表示,政府的推動應與企業相結合,尤其是要鼓勵企業通過市場行為去提升文化軟實力,這是重中之重。

劉玉珠表示,要發揮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讓中華文化“走出去”是必然選擇。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問題上,政府和企業的側重面是不完全相同的,政府是通過文化交流、通過“走出去”使中華文化能夠更多地融入到世界,以讓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華文化,從而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比如,政府鼓勵和支持在國外建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就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種形式。

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另一種形式,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獲得世界各國消費者的青睞,並在市場上被人們接受。隻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人們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從而與中華文化進行溝通、理解,達到相互尊重,這樣長期積累,對中國的了解才能更加客觀、全面、真實,這樣中華文化軟實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