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危機愈演愈烈,並演變成席卷歐元區多國的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發生除了國際金融危機這一外部原因以外,還有其深刻的內部因素。危機爆發以來,歐盟各國和國際社會都對其進行大力救助,歐元區內部的改革也開始進行。但債務危機能否徹底解決?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會遭到逆轉嗎?歐元作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會動搖嗎?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一、歐債危機的爆發與蔓延
歐債危機自爆發至今,時間已過去三年。2009年10月,希臘政府宣布其2009年的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2.7%,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13%,遠遠超過歐元區所要求的3%和60%的上限。這引起了美國三大評級機構惠譽、標准普爾和穆迪相繼下調對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標志著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隨著希臘債務危機的發展,歐元大幅下跌,歐洲股市暴挫,主權債務危機在歐元區蔓延,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等國也相繼陷入信用危機,希臘主權債務危機迅速蔓延為歐洲范圍的一場危機。這使歐元區面臨嚴峻的考驗。
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初期,歐元區各成員國在是否對其進行援助的問題上抱著猶豫和觀望的態度。然而,危機的蔓延使得歐洲的形勢越發嚴峻,在金融市場上大量資金由歐洲流向美國。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不斷升級以及市場恐慌情緒的加劇,歐洲各國紛紛作出大規模削減財政支出的計劃。2010年5月,歐元區特別峰會正式通過了向希臘提供1100億歐元的援助計劃。為了遏制危機的傳染和擴大,歐盟和IMF等又達成了總額為7500億歐元、最初有效貸款能力為2500億歐元的臨時性救助機制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用於對陷入債務危機狀態的成員國進行援助。歐洲中央銀行還宣布購買成員國的國債,在國債二級市場上買入了近400億歐元的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債務,以防止這些國家的國債價格下跌和收益率攀升。同時,歐洲央行還增加了對銀行的短期貸款,降低貸款抵押標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緩解貨幣市場上流動性不足的問題。經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歐元區高負債國家的流動性問題得到了解決,歐洲國債市場基本恢復穩定,歐元匯率出現回升勢頭。到2010年底,主權債務危機表面上似乎得到了平息。
但是,這場歐債危機至此遠未真正結束,這不僅是因為國際經濟形勢處在不停的變動之中,而且是因為引發危機的一些痼疾遠未得到根除。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雖然緊縮財政開支,努力在國際市場上籌資,力圖度過難關,但財政收支狀況仍不容樂觀。2011年3月,評級機構再次下調歐債國家的主權債務信用級別,歐債危機再次浮出水面。為了緩解國內嚴峻的債務危機,葡萄牙於2011年4月6日以“財政狀況嚴重惡化,並伴隨借貸成本達到危險水平”為由向歐盟申請緊急援助,成為繼希臘和愛爾蘭之后第三個尋求援助的歐元區國家。
2011年3月24—25日召開的歐盟春季峰會通過了一套方案,以應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這套方案既包括短期應急措施,也包括長期改革舉措,被稱為升級版《歐元公約》。本次峰會一致同意作出了對《裡斯本條約》進行相應修改的決定,從而奠定了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的法律基礎。峰會還在調整臨時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啟動永久性歐洲穩定機制(ESM)的細節上達成了一致,使歐元區救助機制得到了完善。《歐元公約》是歐元區為了自救而相互妥協的產物,也是身陷主權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向歐洲經濟聯盟邁進的嘗試。
然而,2012年以來,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的速度超出了外界預期。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重債國在危機中苦苦掙扎,融資成本不斷攀升,數次沖擊危險水平。年初開始,希臘與私營部門債權人的債務重組談判就阻力重重,數次中斷,外界對於其可能違約的憂慮不斷加深。隨后,希臘議會終於通過該國與歐盟和IMF達成的總額為1300億歐元的第二輪救援貸款協議,希臘債務置換協議也艱難通過,歐元區還決定批准第二輪希臘救助計劃。希臘終於又暫時避免了債務違約。4月,西班牙因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緊縮和改革遭遇困難,加上償債規模相對較大,其國債收益率不斷攀升,數次超過6%的水平。5月,西班牙第四大銀行班基亞銀行向政府求助,金額高達235億歐元,這標志著該國銀行業危機進一步惡化,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政府向歐盟申請1000億歐元資金援助其銀行業。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塞浦路斯在6月份因為其銀行業危機正式向歐盟和IMF提出資金救助申請,從而成為歐元區第五個申請救助的國家。
至此,歐債危機已經歷時兩年多,而且愈行愈艱,六個歐元區國家相繼“淪陷”,其中包括經濟規模較大的意大利和西班牙。
二、 歐債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是歐元區體制存在先天缺陷
歐債危機的爆發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亦非偶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前者是受到了后者的影響。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狀態,很多國家都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以防止危機在本國的蔓延。為了轉嫁危機,美聯儲大量發行美元,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挽救國內的金融體系。而歐洲中央銀行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為歐元區各國政府的債務融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使得各國政府的公共債務急劇增加。除希臘以外,愛爾蘭2009年政府赤字佔GDP比例為14.3%,政府公共債務佔GDP比例為82.9%﹔西班牙2009年政府赤字佔GDP比例為11.2%﹔意大利2009年的政府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為116.7%,均遠遠超過了歐元區成員國必須遵守的標准。
然而從內因上說,歐債危機的爆發具有自身內在的必然性,它是歐元區體制先天缺陷的反映。歐元區的成立對歐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歐元區成員國范圍的擴大,希臘等國也加入了歐元區,並享受到了加入歐元區的好處。由於歐元區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十幾個經濟發展並不均衡的國家實施單一貨幣和貨幣政策,而又缺乏統一的政治體制和財政政策,成員國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大政策工具。在實行歐元單一貨幣的條件下,歐洲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各成員國不能採取獨立的貨幣政策,但是卻各自實行獨立的財政政策。許多成員國為了維持財政支出和擴大公共債務,以本國財政為擔保,加大了財政赤字的力度。《穩定與增長公約》雖然明確規定了各成員國財政赤字與公共債務佔GDP的比重不能超過3%和60%的上限,但是有效監管機制和懲罰機制的缺乏。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的執行主體不一致,導致在進行宏觀經濟調節時很難形成統一的政策目標,這也成為歐元區運行機制中最大的缺陷。
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希臘等危機發生國的政府財政赤字就比較高,加入歐元區后希臘等國利用低利率的融資平台,大舉擴張財政預算,以刺激本國的經濟發展。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緩慢的情況下依舊維持高福利政策,致使有限的收入難以維持龐大的開支,財政赤字不斷擴大,公共債務水平不斷上升。歐元區許多成員國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都超過了《穩定與增長公約》所規定的3%和60%的上限,這些國家的償債能力已經完全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引發市場上投資者對這些國家政府債券的信心不斷下降並拋售其債券。
歐元區的擴大,使得內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問題日益嚴重。不同成員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發展模式的差異也導致各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擴大。一些國家,如南歐諸國,在整個歐盟經濟中處於邊緣化的狀態,而德法等國則長期主導歐盟經濟,並佔有歐盟對外出口的絕大部分份額。強國的發展優勢和弱國的發展劣勢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的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嚴重。國際金融危機在歐洲蔓延,則使各種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顯。歐元區統一的貨幣政策有利於區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弱國隻能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拉動就業和經濟增長。龐大的財政開支引起債務不斷膨脹。由於沒有發展后勁,又要籌措資金償還不斷到期的債務,最終導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
希臘等主權債務危機嚴重的國家,長期以來奉行高福利和高稅收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加大了其稅收負擔和財政赤字規模,使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同時,歐洲還存在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巨額的社會福利和退休支出,嚴重地影響了這些國家的主權債務。例如,2008年退休金佔GDP的比例,葡萄牙為12.9%,希臘為11.5%,意大利為10.9%,西班牙為10.8%,而德國僅為6.9%。國際金融危機后,歐洲各國隻能通過大幅度增加財政支出與減少稅收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從而進一步惡化了財政狀況。
美國對歐元的打壓,以及國際投機資本及評級機構的推波助瀾,加深了歐債危機。歐元誕生之前,美元無論在交易、結算還是儲備方面都佔到很大的比重。歐元的出現瓜分了美元的市場份額,對美元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戰,逐漸改變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獨霸的局面。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美元曾一度處於下跌狀態,而歐元則不斷升值,保持堅挺。在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問題上,歐盟曾極力要求美國在金融監管方面進行改革,加強對信用評級機構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監管,使得美元遭受來自於歐元的強大壓力。此時,打散歐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美元的主導地位,使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上重新走強,對美國而言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美國主導的國際評級機構在這方面扮演了十分積極的角色。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對歐債各國主權信用的輪番降級,將歐債危機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並且,國際評級機構總是選擇在這些國家償債高峰到來之前發布危機警示,降低信用等級,從而引發市場恐慌,大幅增加有關國家的籌資成本。正是得益於歐債危機的間歇性爆發,美元在美國經濟因國際金融危機而遭重創后始終被投資者視為最后的安全港。歐債危機引發歐元持續走低,股市大跌,大量國際金融投機資本流向美國尋求避險,資本的流入使美國的國債收益率下降。歐債危機發生國的國債收益率則不斷飆升,這些國家企業的融資成本也隨之上升,從而加大了融資難度,加劇了債務危機。
三、歐債危機不會中斷歐洲一體化進程和導致歐元崩潰
歐債危機給全球股市和金融業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全球股市和外匯市場連續受到重創。對危機的恐慌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拖累了全球經濟的復蘇。
為了化解歐債危機,危機發生國對外積極尋求國際社會的資金援助,對內紛紛出台嚴厲的緊縮措施。歐盟為了防止局勢失控,先后成立了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和歐洲穩定機制(ESM),EFSF后有7800億歐元擔保,4400億歐元救助能力﹔ESM有7000億歐元認捐資本,有效救助能力5000億歐元,以便向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成員國提供援助。這也是歐洲史上最大規模救援計劃。同時,歐洲央行開啟了對歐元區成員國國債的收購計劃,以提振公眾對危機發生國償債能力的信心和投資者的信心。此外,歐洲央行還積極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向商業銀行提供短期信貸,向貨幣市場注入流動性。
歐債危機促使歐洲加快改革的步伐,深化經濟和貨幣聯盟,走向更深程度的經濟一體化。在歐洲一體化的歷史上,危機總是伴隨著進一步地加深一體化程度,最終促使成員國作出更多的讓步。歐債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歐盟在經濟治理和財政協調方面的欠缺。一方面,歐盟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定程度上緩解、遏制了歐債危機的發展。在債務危機壓力下,歐盟各國被迫實行財政緊縮政策。另一方面,歐盟領導人在2012年春季峰會上也開始重新關注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歐債危機由於各種原因,短期內不會結束,但是歐洲一體化進程很難因此出現逆轉。放棄歐元,解散歐元區,似乎從來沒有成為歐盟的一個選項,因為它不符合任何歐盟國家的利益,歐元崩潰的經濟和政治后果是這些國家所承受不了的。
事實上,歐元的地位似乎並未受到很大的損傷。歐洲央行今年7月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從2010年底的25.4%降至25%。該數據表明,在這一年中,歐債危機雖持續發酵,但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只是輕微下降,歐元仍然維持其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作用。歐洲央行發表的題為《歐元的國際地位》年度報告指出,歐元在過去一年中保持了相對彈性。截至2011年6月底,非歐元區投資者所持資產中,歐元計價債券所佔的比重同比只是小幅下降﹔截至2011年底,海外市場對歐元區資產的需求有所減弱。不過,從國際市場對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債券的需求來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並沒有嚴重削弱歐元的國際地位。
歐盟作為最大經濟體,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2011年歐盟GDP高達16.27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1.3%﹔歐元區官方黃金儲備高達11931噸,佔世界官方儲備的40%﹔歐洲海外資產存量也高達數萬億美元。從債務情況看,據歐盟統計局數字顯示,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歐元區17國的債務總規模為其GDP的88.2%,遠低於美國的102.94%和日本的229.77%。此外,歐元區國家的債務中,約2/3是長期債務。無論從債務規模和債務結構看,歐元區總體上均好於日本和美國。
面對歐債危機,歐盟一直在從多方面入手,標本兼治地解決問題。2012年9月6日,歐洲央行推出“直接貨幣交易計劃”,決定無限量回購歐元區成員國1—3年期國債。歐洲央行和歐元區核心國家始終拒絕簡單地通過大肆印鈔票的方式來稀釋債務。此次歐洲央行大力介入債市,說明債務危機形勢仍然嚴峻,並已可能危及歐元,同時也表明,在捍衛歐元生存的問題上歐洲的確是不惜一切代價的。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2012年9月12日作出判決,支持政府執行和歐盟簽訂的歐洲穩定機制(ESM)條約,這個判決結果成為歐洲穩定機制生效的關鍵。歐洲穩定機制如果沒有出資大國德國的參與,則此前歐洲各種拯救歐元的努力,包括歐洲央行此前購買國債計劃都將泡湯,因為無論是歐洲央行的計劃,還是歐元區的各種救市方案,都是建立在歐洲穩定機制的基礎之上,一個國家隻有申請EFSF或ESM支持,並且得到歐元集團批准,歐洲央行才會在二級市場為這個國家採取干預行動。由於這一判決,歐洲穩定機制按照預定的計劃,已於2012年10月8日啟動生效。ESM與歐洲央行的政策有望互為補充,形成合力。這一結果為擺脫歐債危機的下一步行動鋪平了道路,它也把德國與歐洲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關系到歐洲的未來。
歐元的出現給歐元區各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共同的利益將各國凝聚在一起。如果歐債危機能使各成員國朝著進一步一體化的方向奮力前行,則作為世界經濟和金融史上創舉的歐元區將最終走出困境,歐元作為國際貨幣體系中重要一極的地位也將繼續保持下去。目前,歐債危機仍在持續,其徹底解決仍未見曙光。但歐洲應對歐債問題的方向是正確的,當前關鍵是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如果歐盟國家能夠堅持財政整頓和結構改革的行動,鞏固和擴大成效,提振各方面的信心,捍衛歐元和歐洲一體化的成果,歐債問題應該能得到較好的解決,歐洲也能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