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成功源于坚守

刘国新

2019年09月17日09:4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原标题:成功源于坚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所涉及1949—1956年的七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艰难起步的初创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到成为全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问题前所未有,是历史叙述中比较难以驾驭的一段。大家对第一卷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第一卷开个好头,以后各卷可以顺流而下,高屋建瓴。第一卷的写作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至2000年,中央有关领导亲自抓,工作方式是集中所内外专家进行大讨论;2006年至2008年,以修改为主,实行主编负责制;2008至2012年,按照中央的部署有序推进,工作方式仍然是主编负责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的撰写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即国家为主体的客观活动和我们对于它认识归纳的主观的统一,直接的体现就是篇章结构。最后定稿的第一卷大纲的逻辑关系,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同时又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创造发展的条件。

“提炼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提炼和梳理历史性的东西,更能体现历史的整体面貌。第一卷的撰写,突出了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重大决策的过程;关注了决策的历史根据,即一项决策是否适应了历史的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以及决策以后付诸实践,又使历史和社会有了什么进步,使国务活动和国家生活有了什么变化。比如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宪法》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历史条件等。

心中有数。历来书写历史,都会有明写,有暗写,有的甚至不写。哪些写,哪些不写,为什么不写,不是随意的,自有其根据或者章法可循。不写不等于不知道、不了解、不懂得。有的时候,对不写出来的东西更要把握其全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利用吸收新史料、新成果。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包括及时补充吸收党史国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经统计,第一卷中旁征博引的文献档案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献档案材料占一半以上,这符合我们国家档案文献出版和研究状况的实际。

充分合理地吸收30个部委的意见和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不是一般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集体著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就包括30个部委的领导和专家的智慧。可以说,这部书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自身历史的基本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党史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因此它才能成为权威性的、有公信力的当代中国史著作。

从史观看,一开始就立足于写新中国通史,治史的视野是开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是全面发展的历史,应当全面地研究。“全面性的要求”成为我们研究编撰新中国史的根本要求。从一切必要的方面研究和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写出来的新中国史才会是真实的、准确的、丰满的。

从理论储备看,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方法,掌握理论武器。除了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外,还要求第一卷编写者阅读“三大战役”以后毛泽东同志的言论和文章,全面地、准确地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七年的思路和活动搞清楚,再来看章节的安排和次序的安排能否把中央领导集体前七年的理论和实践如实地反映出来。理论准备充分了,后来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可以少走弯路。

从理论联系实际看,老一辈领导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给年轻学者讲了许多历史背景,历史感受,有助于国史学者加深对历史以及政策的理解。当代史研究中的访谈工作和口述史研究,实际也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

20年坚守什么?一是坚守新中国史性质,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书写大历史。在写作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心怀敬畏,始终抱定一个目标,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写好一个“可爱的中国”。二是坚守这份职责,任何时候都矢志不渝。20年漫长岁月,是什么支撑着我坚持下来?就是对事业的一份守望,对职责的一种坚持。成功源于坚守,我们应该坚守什么?坚守并不仅是时间概念,而是包括政治信念、学者良心、历史视野、史学修养等内涵在内的综合修养。政治信念解决的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史的问题。学术良心,也就是史学家的内心对真理的追求,面对各种意见,有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严谨,有没有钱也照样工作的热情。历史视野,就是在研究中能驾舟般畅游历史长河,善于将事情放在历史背景下考察,既能小中见大,又能把握大趋势。史学修养,无外乎是要处理好博与约、通与专的关系。

(作者系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原主任)

(责编:王静、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