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年轻干部当理性看待“不舒服”

张小草

2018年08月08日08:5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应该说,这种感受是真实的,也是令人欣慰的。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得有不舒服的思想准备和长期打算,过不了这一关,就别进这个门。(8月6日,人民日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清闲”“稳定”“福利好”等等,都是干部身上自带的“标签”。一些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出了校门就进机关,也是被这些看似舒适的“标签”所吸引。然而,“机关干部”的生活,实际却并不那么“美好”:繁杂琐碎的工作内容、“白加黑”“5+2”的工作节奏、“一眼看到头”的职业前景......这些都让不少年轻干部颇有些“落差感”。

于是乎,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未来的迷茫以及改变现状的无力,急躁、失落、焦虑、吐槽,成了少数年轻干部的“日常”。“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总是将目光囿于个人眼前的利益得失、只图当下的清闲舒服,不可能干得好工作,更谈不上个人成长。迈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工作中的“不舒服”是常态,年轻干部还需尽早转变思想、适应形势。

有学历还需丰富阅历。在不少地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画风”是这样的:进村入户后,乡镇的老干部们很自然地与农民拉家常、开玩笑;而那些有着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年轻干部却只能溜边站,偶尔与老乡说上几句,也很难有共同话题,只能“尬聊”。诚然,较高的学历、良好的专业背景,确实是不少年轻干部的“加分项”;但丰富的业务工作经验和基层实际经验,才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成功秘笈”。因此,年轻干部还需将已取得的学历、成绩放一放,少一些“学生气”、多一些“泥土味”,把办公室“搬到”老乡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学会讲“农民话”、干“农民事”,在不断地实践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加强与群众间的血肉联系。

有想法更要拿出办法。不少年轻干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讲理论一套一套、讲专业振振有词,但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突发性事件,却心里没底、没法“接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好的想法、再大的脑洞,不能付诸实践、不能解决问题,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基层工作中,年轻干部要多学习,向基层群众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掌握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土办法”;要多联系实际,把专业背景、知识储备与承担的工作结合起来,把新想法、“活点子”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对标中央各项精神与地方实际,将“好想法”变成“好做法”、“好说法”变成“好办法”。在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矛盾事件的过程中,拿出“两把刷子”,把工作干好、干实。

有活力还需增强定力。大多数年轻干部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渴望趁着年轻多干事、多进步,有着朝阳般的热情和很强的冲劲。然而,也有些人“热情过分”、沉不住气:遇到矛盾问题就“坐不住”、碰到困难挫折就“怀疑人生”,挡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事业的成就、个人的成长,不是仅凭着“三分钟的热度”就能换来的,而是被基层工作日复一日地“压”出来的。因此,年轻干部还需沉住气,涵养“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定力,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在基层工作的磨炼中不断成熟、不断成长。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作为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源头活水”,怀揣理想、满怀激情的年轻干部,还应尽早适应工作中的“不舒服”,在基层这个“练兵场”丰富阅历、积累经验、不断进步,为更好地前进积蓄力量。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