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在承续传统中创造个人美好生活

王月清

2018年07月09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承续传统中创造个人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代代相续的梦想和奋斗,是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相存相依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实践者,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每一个体,都应有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愿景,应有个人怎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作为。

传统思想视角下的个人美好生活

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群体需要、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等紧密相连,个人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理念的视角下,民众富庶、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图景,而精神追求、价值担当则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核。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有恒产,方能有恒心,首先做到“不饥不寒”,才可申之以“孝悌之义”。一定的物质条件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而在物质需求之外,我们的先人也看到了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和个人欲望的无限性,因此在个人美好生活的预设上,尤其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主张人伦教化的施行、道德义务的担承、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人的类本性的体现,也是个体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充实之谓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回也不改其乐”等种种对美好生活的判断,千百年来已内化于百姓日用,使精神生活的自足、价值优先的担当、公序良俗的遵从,成为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内核。

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的视角下,尊重规律,尊重人性,顺应自然,崇尚自由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我们的先人,一直以来,本着主客交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安顿顺应天道、敬畏自然的个体人生,无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还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自然而然、素朴归真,青山绿水、翠竹黄花永远是美好生活的光景。除此之外,尊重规律、尊重自然态度也生发了平等包容的社会观念,在以道观之、道法自然的视野下,荒诞的、伪饰的、不合理的一切被排除在美好生活之外,合理的、有序的、平等的、包容的、多样的价值追求则徜徉在美好生活之中。

在中国传统的“当下即是”理念视角下,直面现实、超越庸常,任运自在,日日好日,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情怀。颠沛造次、艰难困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心理广大、玉汝于成,也培育了个体人生美好生活的智慧。在中国智慧的观照下,无论是传统儒、道思想,还是中国化的佛学理论,都强调对我们所在生活世界完美性的追求,也即美好的生活不在彼岸,美好的人生不在他力,而在自性,而在当下。“当下即是”是一种心理素质,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能动力量。基于这种心态和动力,生活的困难会迎面化解,生活的美好会通过精进奋斗迎面而来。一束野花会散发大地的芳香,一片叶子会展露自然的生机,粗茶淡饭足可见人伦的温度,贩夫走卒足可见市井的冷暖,窗明几净足可见“人间好时节”,安康自在足可见“日日是好日”,从我做起足可见“满街都是圣人”。

总之,中国传统理念下的个人的美好生活,是丰衣足食、彝伦攸叙、道法自然、当下即是的美好生活,也是注重个人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美好生活。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个人美好生活创造

美好生活是愿景,更是践行。这种愿景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完美秩序,而要达成这种愿景则需要实践。所以说个人美好生活的实现是获得,更是精进、创造和奋斗。

自强不息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植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种精神落实到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激发的是每一位个体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仁由己”,美好生活不是施舍,不是等待,美好生活不能止于蓝图,止于“桃花源”“终北国”的想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美好生活是一种实践追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伟大的事业,呼唤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伟大创造和奉献,也呼唤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

完善人格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中华民族素来崇尚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德业并进、内圣外王,崇尚内在德性和外在事功的完美结合,落实到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健全心智、完善人格、提升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好生活是一种价值追求。身处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即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新时代,我们的追求不应限于物质上的脱贫,不仅仅是“两不愁三保障”,我们呼唤每一位个体温良恭让的美好、宅心仁厚的美好、敦伦尽分的美好。

和谐共享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中华民族“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的情怀,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行动理念中得以升华。美好生活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和谐共享。新时代个人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利利他”的传统理念应有其时代重光。美好生活是一种境界追求。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关联思维影响下的每一位个体,从来都不是绝缘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孤岛,“独乐乐”从来都不是终极的幸福和美好,“浑然与物同体”,心中思人,念及苍生,才是个体人生的美好境界。新时代只有以自身的尽己推人的努力,为和谐中国、法治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才是美好生活的主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关切人生问题,其中对理想境界的界定和践行,为新时代民众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了充沛的精神滋养。虽然所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有别,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今如一的,新时代的新课题也是对古代先贤思想和实践关切的一种延续,这些都为我们讨论当下社会什么是个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既具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借鉴,为我们在承续传统中开创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有益支撑。

(作者:王月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编:任一林、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