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公开问政“疗效”当胜于“聊效”

曹瑞晓

2018年06月25日16: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广场问政、网络问政、电视问政等问政方式以及不断加大的问政力度,将干部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到位、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等问题摆在桌面上、晒在太阳下,推动了诸多“疑难杂症”的有效解决。但问政并不仅仅是曝光问题,更在于推动问题解决,问政之后还要有下文。(6月19日《人民日报》)

公开问政,既是治庸问责的方式,也是沟通交流的平台。在问政平台上,问题一道道地抖出来,摆在了官员面前,官员如何回答,靠的是平时工作做没有做扎实。群众“发招”了,政府部门、政府官员就要“接招”。问政不仅仅是曝光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倘若问政成为“走过场”,没有形成绩效考核机制及监督机制,问题曝光之后就石沉大海,百姓等的杳无音信,这样的问政就变成了官员“秀场”,也是在透支民意期待。

公开问政,考验的不只是官员新媒体素养,更考验干部的担当。领导干部答应的“高度重视”“明天就办”成为缓兵之计,那么问政的整改就成了“空头支票”。只有“去形式化”,面对短板不仅要问政更要扎实抓好整改落实,用实际行动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回答,问政的“疗效”才能看得见。“公开问政”不仅要“问”,还要有“下文”,重实效,要有从“问”到“理”的根本转变。

“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如果只是台上流汗、台下逍遥,那么公开问政难免成为一场政治秀,电视问政一定要避免陷入到“一低头、二认错、三道歉、四承诺整改”的套路中,摆出一副“高度重视”的标准动作,却不能在问政之后将问题整改到位,过了风头,又是一切照旧。如此的敷衍民众,只会让老百姓“越问越生气,越问越失望”,根本不足以体现开展治庸问责的根本目的。

公开问政关键是要有“下文”,面对老百姓切身关注的问题,问政台上一些干部不光要“红脸出汗”,更重要的是体察民情付诸实际行动,整治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不仅要通过“聊效”,更是要看到整改落实的“疗效”。别让政府官员的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使得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一次又一次的“问了白问”中逐渐流失。

问政更要“问效”,公开问政才能更上层楼,治庸问责才能不断往前推进。只有 “问”出执行力,“问”出新风气,“问”出新环境,把问政的“真功夫”放在平时,多些主动作为,才能让问政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