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为官谋政当有静气

陈兴汉

2018年05月25日15: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越是谋划精准、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是心静如水,处变不惊。政事,小则关乎一家一姓得失,大则影响一邦一国兴衰,党员干部不可不深察细思,切忌一时兴起、朝令夕改,也不容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尤需善养施治谋政的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苏秦游说秦国,列举了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等诸多优势,建议秦国采用连横国策“兼并诸侯、独吞天下”。但秦惠王以“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为由,否决了苏秦的主张。历史证明,秦国正是采用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然苏秦说秦时,秦国变法的根基尚未扎牢,守旧势力正蓄谋伺机反扑,北方义渠蠢蠢欲动......面对内忧外患,雄心勃勃的秦惠王只能选择休养生息、蛰伏待变。数年后,秦惠王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尽展“高飞之志”,为秦一统六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大担当、大情怀。有静气的人,不是单纯的温良恭俭让,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与世无争”,而是于无声处蓄积匡世济民的韬略和志向,在平凡中书写造福苍生的大文章。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陇亩”不忘留心天下大势,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临危受命后力挽狂澜,随后东连孙吴、西定巴蜀,南平孟获、北伐中原,成就了一代贤相的赫赫功名;曾在延安与毛泽东进行“窑洞对”的民主人士黄炎培,看到太多国民党官员贪污腐化,已经把“不为官吏”作为立身准则,但当周总理以“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相请时,黄炎培欣然出山,为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这种静气,延续到新时代党员干部身上,就是周智夫“一生跟党走”的忠贞不渝,是杨善洲勤耕荒山二十年的初心坚守,是黄大发绝壁开凿“民生渠”的济民情怀。

与之相反,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故意曲解静气的内涵,把静气等同于“佛系”,把谋定而后动当做不作为、慢作为的“挡箭牌”。有的自我标榜“改革先锋”“攻坚能手”,奉行“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主义”,盲目决策、胡乱作为;有的为追求个人政绩,规划几年一变,蓝图几年一画,结果留下一摊子“烂尾工程”,既浪费资源又消耗民心;有的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胸怀,害怕做“潜功”,新官不理旧账,让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有的遇事躲字当先、退字当头,甘心当躲官、懒官、木官,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庸俗哲学,“半天憋不出一个响屁”,深为群众痛恨责骂。凡此种种,皆与为官谋政的“静气”背道而驰。

静气不是与生俱来,不是少部分佼佼者独有的“特异本领”,而是靠后天勤思善学培养、用担当责任浇注。养静气,要求施政者观之历史、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通古今之变,既仰观浩瀚星空,又俯察生灵民意,如此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办事才会顾大局、虑长远、治根本。党的十八大后,面临“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时任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提出了新的反腐工作重心,即“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随后出重拳“打虎”“拍蝇”“猎狐”,扎牢制度笼子、密织监督网络,进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整合监督力量,持之以恒动真碰硬,最终赢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无论是农功还是政事,最需要的都是静思勤为,最经不起的是折腾虚耗。只有摒弃浮躁的个人得失算计,在纷繁复杂的时局中稳住心神、辨明方向,守住根本,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以贯之真抓实干,才能交出合格的新时代“答卷”。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