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社会治理创新应注重整体协同性

龚彦成

2018年05月25日08:24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社会治理创新应注重整体协同性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社会治理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给社会治理创新带来诸多压力,社会治理的整体协同性要求更为凸显。为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注重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突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多重压力,入学、就业、住房、征地拆迁、医疗保险、养老保障、食品安全等事关民生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科学配置社会治理职能,优化设置社会治理机构,明确界定社会治理责权,完善社会治理工作制度。其一,坚持党委领导。明确党委领导社会治理的主要职能,科学配置党委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做好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战略规划以及制度建设等顶层设计,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其二,坚持政府负责。要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其三,坚持社会协同。要加快群众团体的改革,明确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加快社会组织去行政化,不断培育发展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好社会组织,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其四,坚持公众参与。广泛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注重法治建设,依法治理,突出社会治理的权威性。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优先、GDP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对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社会事业相关的法律体系相对滞后。正是由于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存在滞后甚至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使得社会治理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无序性、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为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应有之义。首先,要加快社会治理立法。要着力构建社会行为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依靠法律规范主体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公共权力,保护人民合法权益,防止公权力对人民权利的侵害,体现法律的权威性。其次,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司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执法的公平性,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后,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注重方式创新,多措并举,突出社会治理的时代性。从传统社会管理迈向现代社会治理,既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实践上的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治理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情况千变万化。因此,一方面,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善于综合施策,将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工作,综合运用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社会治理的时代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性,不突破法律底线,也要讲究灵活性,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益又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管理。

注重关口前移,预防为先,突出社会治理的前瞻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风险防范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已成为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坚持未雨绸缪、预防为先。重视公共安全问题的预防、预警、反应和处置,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网络安全、安全生产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公共安全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加强公共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其次,坚持抓早抓小、关口前移。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等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最后,坚持一网联通、全员覆盖。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身边,把“信息化思维”融入社会治理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以网格化治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作用,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共治平台,确保社会治理不留死角、不挂空挡,无盲区、无禁区、无特区、无灰色地带。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