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少些“紧急数据”多些提前谋划

李丁乔

2018年05月21日14: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基层工作的干部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临近下班的时候,忽然接到上级部门收集某项“紧急数据”的通知,要求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就报送。

笔者总结“紧急数据”,大致有三个特征。第一,时间紧迫,通常从安排部署到落地见效,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第二,工作量大,任何数据摸排都要求数据的精确性,但是精准的数据只能靠挨家挨户地摸排、一户一户地累计或排除,所以工作量非常大。第三,任务重,“紧急数据”通常是没有任何基础性、关联性数据可查的,也就是说靠推理、猜测、估计是完全不可靠的,只有脚踏实地去摸排。

面对“紧急数据”摸排工作,有基层干部直接质问上级有关部门:你们想要真实数据还是虚假数据?如果要真实数据,那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不要求真实性,那么我坐在电脑前面可以在十分钟内搞定。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唯上不尊,却道出了基层干部的心声:并非不敢担当,而是这样的工作安排丝毫不考虑基层工作实际,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统筹性和协调性。

据笔者理解,“紧急数据”的由来无外乎有两个原因。第一,上级通知下级,下级因为各种原因,压着不安排、不部署,等到时间快要临近了,突然给基层来个“措手不及”,在时间上把优势留给自己,把困难留给基层。第二,因为某个领导的一句话、一个念头,立即启动全面摸排,有关数据说要就要,慢不得、等不得、拖不得,好像“这时不要”就会“彼时失效”一样。不管是中间环节掉链子,还是“拍脑袋”决策,都是对基层工作困难的漠视,而且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把基层当成党政机关,把普通群众当成机关干部,以为一纸通知、一个电话、一场会议就能完成工任务,未免过于天真。

基层干部的一致呼吁是:希望“紧急数据”能够提前一点谋划,特别是在部门之间,能整合的整合。实际上,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导致基层干部对某些数据重复性地摸排,虽然有的只是角度不同,但是也必须重新来一次全覆盖摸排。如果上级部门之间先沟通、先整合、先协调,那么基层的工作量就会减少很多,怕就怕上级部门的干部都是“官老爷”,架子一个比一个大,谁都拉不下脸面,谁也不吃“咀嚼过的”。所以,官僚主义之风可见一斑。

笔者希望,上级部门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多考虑一下基层工作实情,最实际的就是站在基层立场想一想这样的工作能不能完成、如何推动落实才能真实有效。不奢望多给基层留一点时间,只希望尊崇工作实际给足正常时间,换而言之,少一些“紧急数据”,多一些提前谋划,否则,别说基础性任务难以完成,就是提供给领导决策参考的数据的真实性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责编:孙爽、谢磊)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