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评精粹

“想的说成真的”缘于“材料政绩”作祟

周丽云

2017年12月20日14:5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有记者在地方采访不时遇到这样的尴尬:领导在会上提到某项改革成效如何显著,实地探访时却发现尚未付诸实施;有些信誓旦旦的“丰满”实践,进入视野的却只是“骨感”现实。(12月19日 人民日报)

把“想的说成真的”这样的案例,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刚开了动员部署会,就要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某项工作刚小有起色,就要求作为创新工作进行推广。尤其是一些专项整治活动,活动方案都没来得及细化印发,就要求报送问题台账和整治的成效。这样的事情多了,便都有了应付心态,报送的材料“你抄我抄大家抄”,全然失去了对待工作的严谨务实态度。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热衷于做“花样文章”、不肯在付诸实际上下功夫,缘于扭曲的政绩观作祟。按照一些领导干部的为官逻辑,做“领导注意的事”与做“群众满意的事”相比,似乎更有利于自己“刷存在感”。而在材料上下功夫、在宣传上抢时间节点,是让领导注意到自己的最有效方式。对于这些为官者而言,如果没有真正端正“权力为谁服务”的认识,“材料政绩”便难以禁绝。

任何一种作风问题表现,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土壤。“材料政绩”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和近些年来的目标考核方式有关。一方面,考核中过于关注工作创新、却忽略常规工作完成得扎实程度,从而使得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创新而创新”、频繁推出新想法,落到实处的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考核中过于注重“显绩”、对“潜绩”的关注和激励则不够。尤其是对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等大项目、大投入的关注度高,对决策失误、投资“烂尾”的问责却少之又少。考核“指挥棒”既有偏差,做“花样文章”的“风险”又很低,效仿者自然是趋之若鹜。

要杜绝“材料政绩”的出现,除了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还要从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入手,加大日常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动态的目标和绩效考核评分体系。如针对汇报材料或媒体宣传中所说的“改革试点成效”,及时派检查组实地探访,对于把“想的说成真的”的所谓成效,不仅要进行加倍扣分,而且对相关责任领导进行追责问责。惟有如此,才能杜绝一些领导干部想当然,在干事创业中真正实起来。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还面临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等薄弱环节。党员干部必须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对于把“想的说成真的”这样的作风问题,必须“露头就打”。

(责编:谢磊、赵晶)
相关专题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