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网评精粹

监督面前,党员干部莫耍“小聪明”

陈兴汉 

2017年11月15日14: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有的单位把监督举报箱设在洗手间内;有的网站上设置举报方式,但链接却始终打不开;有的地方开通举报热线,可拨过去许久没人接……同公布举报电话字体“太迷你”一样,这种“羞羞答答”“勉勉强强”的做法,使群众监督的效果打了折、扣了分。(11月14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敢不敢接受监督,能不能受监督,监督的广度维度如何,考验的是党员干部依法规范公正用权的底气和自信。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无拘无束”任性惯了,在日益扎紧的制度“铁笼”和监督“探头”面前,感觉“肠胃不适、水土不服”,所以面对群众的监督,把心思花在了耍小聪明、动歪脑筋上,忙着“钻空子”、“找漏洞”,借此规避监督。这样的“高明”消解群众信任,割裂干群关系,让群众的获得感大打折扣,危害尤甚。

“身正不怕影子斜。”内心不敞亮,就会畏惧阳光。党员干部不敢接受监督,除了认为群众“找麻烦”“惹事”外,怕发现问题遭曝光、挨批评、被追责,进而千方百计掩饰问题和错误是主要心理。殊不知,在监督方式、监督渠道、监督效度和广度上面“玩套路”,实际上是欲盖弥彰之举,不但不能“瞒天过海”、蒙混过关,遮遮掩掩、勉勉强强恰好是其作风不实、“官念”不正的最好举报。退一万步说,即使党员干部自身没有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羞答答,难免会让公众生出不必要的怀疑,把党员干部钉牢在“有问题”的审判席上,陷入“怎么也说不清”的尴尬境地。因此,党员干部面对监督,躲、绕、避绝不是“高明”的做法。

惧怕监督实际是“讳疾忌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把党员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能及时发现、纠正党员干部一些“纹理”和“肌肤”的病症,做到早预防早治疗,让党员干部少走弯路,不入邪路。耍小聪明的党员干部却无视群众的提醒和爱护,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把群众监督看作是“和自己过不去”,认为这是故意“找毛病”“挑刺儿”,心甘情愿做“蔡桓公”,成为“装睡”的人,搞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一套,最终令自己病入“骨髓”以致无可救药。进一步看,若放任此类歪风滋生蔓延,必然侵蚀党的执政根基,“达摩克利斯之剑”就随时有落下的可能。

“聚光灯”下行使权力才能拒腐蚀、永不沾。“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腐败是公权的天敌,共产党员与腐败历来也是水火不容。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就指出,“只有让人民群众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监督屏障日益筑牢,在监督下干事、约束中工作成为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而当下即将全面推开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把更大范围内的公职人员纳入监察范围,党员干部若还想在监督体检中玩“高明”,耍小聪明,其结果只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言以蔽之,在群众监督面前,党员干部莫要“耍小聪明”。

(责编:谢磊、赵晶)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