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高校社团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

朱鸿亮 鲁宽民

2017年11月02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前,我国高校社团成长迅速,每所大学都有少则数十个、多则数百个社团,学生参与异常踊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社团责无旁贷。那么,社团应如何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不可否认,现在不少社团主管机构管理权限不明、社团从属关系不明,有些社团由校团委管理,有些则由院系管理,往往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社团自身也缺少健全有效的制度和章程,亟待创新体制机制。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为各高校社团管理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框架。各高校应尽快基于这一办法,制定和修改规范本校社团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学生社团与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的管理与工作关系,厘清校院两级团委对社团的管理权限与责任,建立健全快捷高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社团自身则应设置准入制度、例会制度等,约束“随出随入”的散乱现象,接受以社团建设、目标实现、活动效果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表现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优秀社团应得到重点扶持,不合格社团需进行整改。

提高社团水平,指导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当前,高校社团多简单指定指导教师,随意性较强,缺乏明确要求与监管,也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建议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把学有专长、能力较强的教师吸纳进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切实提高指导社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探索“双导师”制,让专业指导教师与思政指导教师互相启发、有效协同,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在社团干部管理中,学校应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和党团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并加强督导与考核。

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能赢得青年。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知识和思想集散地,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社团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将“面对面”与“键对键”的育人方式相结合。比如,建设好网上大学生生活社区和社团专区,促进其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巧妙链接,便于学生追问和探索;利用QQ聊天、微信、MSN、E-mail等网络工具,与社团成员深入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发挥社团的育人职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涌现出来的微博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网络志愿者组织等新兴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交互平台。利用此种趋势,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创新学生社团模式,如鼓励社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创业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记者团、文学社、摄影协会、动漫社等成立新媒体中心,开展思政教育和舆情引导。

目前,不少高校社团活动流于形式主义,“重娱乐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内容”,如随意挂横幅、简单签名等,活动质量不高,效果大打折扣。加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不乏影响,不少社团活动也陷入娱乐化甚至低俗化漩涡。

宗旨与目标是社团活动的灵魂。高校社团应自觉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有意识地开展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如以国家传统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组织晚会、辩论赛、举办专题讲座与研讨会等,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在审批和资助上,学校主管部门应有意识地向弘扬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倾斜。

与此同时,社团应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吸引力与影响力。把社团活动与大学实践教学相连接,做好嵌入设计,如把社团活动与党团组织生活等结合起来,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把社团活动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连接,如创业大赛、创意创新大赛、科技大赛等,引导社团积极配合,在锻炼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把社团活动与校内外交流相连接,鼓励社团积极参与国内国外、校内校外兄弟社团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基金会等可以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跨界合作”,展示学子风采,推广社团理念,扩大社团影响。

只要有关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愿意花大力气,把工作做细、做实,就一定能在高校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把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02日 18 版)

(责编:杨丽娜、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