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准确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任务和重要举措【3】

刘冰

2017年08月22日10:0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三、准确把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

1.构建强大动力机制,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构建强大动力机制,重点集中于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创新发展等三方面。重点围绕完善市场体系、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等关键领域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放松行政垄断行业进入壁垒,激发市场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化事前审批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的行政管理制度全面落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信息化管理,实施网上审批和限时办理制度,制定“最多跑一次”管理办法,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服务最优的“三最环境”,提高营商效率。加大产业和市场开放力度,特别是服务业开放力度,复制自贸区政策,实行全面负面清单管理和通关便利化措施。落实人才引进和科技体制改革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构建科技孵化生态环境,建立完整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把山东打造成“创业天堂”。

2.实施通过“四新”促进“四化”的转换路径,提高新旧动能转换效果

通过“四新”促进“四化”,是本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路径,应在经济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坚持遵循。加大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力度,在关键技术领域通过联合攻关、引进吸收、集成创新等方法,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新产业,实现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业态形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资源和新方法,改革原有产业赢利模式,创立新模式,迸发新活力。顺应跨界融合发展的世界经济发展基本趋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跨界融合化。强化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加大质量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实现品牌高端化发展。

3.强化产业抓手,推进新旧动能有序转换

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是本轮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关键把握“升级、壮大、绿色”等三个关键词,推动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实现山东产业有序接续和提质增效。一是升级传统产业。关键是利用新技术、新业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等技术,改造制造工艺和流程,推动主导产业智能化,实现品牌高端化发展。同时,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整合技术链,推动“三链融合”,打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二是壮大新兴产业。关键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吸收新思想,抓住现有优势产业和理清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发展平台经济,强化“补链强链”,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努力形成世界级领军企业。重点围绕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讯等,构建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孵化培育新产业,实现智慧产业化。三是推进绿色发展。重点围绕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区域格局功能化;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加强集约节约,着力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完善保障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制度化。

4.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落地生根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制度建设是保障,应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落地生根,结成硕果。一是建立全面深入的先行先试政策体系。突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包括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先行先试政策体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创新发展。突出重点城市和核心功能区先行先试,试点政策依次推广、逐步拓展的全域共建的建设格局。二是建立有奖有惩的考核评价机制。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对接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大区域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全省上下都高度重视,已形成全域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建设氛围,应抓住难得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完善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体系,增加新旧动能转换的考核指标,突出动态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结果的综合应用,建立有奖有罚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建立促进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方式。设置新旧动能转换省级基金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完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建设和入库项目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机构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方式方法和产品项目,形成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5.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新旧动能转换成果

说到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就是促进山东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共享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的成果。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也可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是大力发展幸福产业,补齐社会保障和民生福利短板。重点围绕健康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减少进入门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有效供给,满足人们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人们出行和生活便捷化、舒适性短板。重点加强“两网两通”和治堵、治霾、地下管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农村“七改”工程等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和宜居环境,切实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和便利性。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板。重点围绕“三个市民化”,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附着于户籍之上的福利差异,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刘冰 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来源:《理论学习》2017年第8期

上一页
(责编:曹淼、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