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伟大的真理 磅礴的力量——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鲜明特点和重大意义

粟实

2017年08月22日08:36    来源:山西日报

提要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的突出鲜明主题,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突出人民立场,为我们指明了美好的奋斗目标;突出科学方法,为我们指明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突出历史方位,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纲领;突出从严治党,为我们指明了伟大的领导力量。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反映了历史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人民意愿,是灿烂的思想闪电,是伟大的科学真理,是嘹亮的进军号角,是务实的行动纲领,是磅礴的奋进力量,是为党的十九大作的重要思想理论准备,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非常之大。

突出鲜明主题,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主题就是旗帜,就是道路,就是方向,就是理想信念。毫无疑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讲话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主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开宗明义地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来之不易。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贫积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中国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发展,才能摆脱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围绕这个根本问题,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苦苦寻求,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前30年,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近40年来,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5000多年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贯穿了这一主题、围绕了这一主题、丰富了这一主题、发展了这一主题。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主题,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的历次会议的标题中都明确写上了这一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探索中不断高大、丰满、强壮起来,以令人瞩目的美丽风采和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崇高的历史使命,不断写出鼓舞人心的精彩篇章。习总书记说:“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在2013年1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从六个时间段分析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500多年艰难曲折而又辉煌壮丽的伟大历程,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伟大斗争波澜壮阔,伟大事业蒸蒸日上,伟大工程硕果累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得党心军心民心,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信心大大增强。我们从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他的行为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他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挚的为民情怀、科学的理论思维、坚定的改革意志、高度的文化自觉、雄大的胆识魄力、勇敢的责任担当、坚韧的务实精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灵魂、精神旗帜和强大武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定力。

突出人民立场,为我们指明了美好的奋斗目标

立场问题是一个利益问题、感情问题、根本问题,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关乎到党的性质和宗旨。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在习总书记心目中,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山,人民是水,人民是父母。他当选总书记后,率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时,第一时间发表的讲话就坚定而深情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对坚持人民立场的庄严宣示和郑重承诺。这个讲话时长13分钟,19次提到“人民”二字。习总书记在2015年发表的时长9分钟新年贺词中,16次提到“人民”二字。“人民”二字在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字里行间渗透着真挚的为民情怀,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融入着崇高的人民信仰。习总书记对人民爱的真挚、爱的彻底、爱的持久,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正是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关怀,才有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维护、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前和长远利益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力举措,才有了5年来非同凡响的巨大成就,才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好的美好奋斗目标。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依靠于人民,这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生命所在。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绝境中浴火重生,在苦难中铸就辉煌,在挫折中重新奋起,在奋斗中创造奇迹,历尽千难万险、历经千辛万苦走到今天,最根本的是我们党坚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得到了人民群众坚定的拥护和支持。离开人民,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评判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加快改革发展、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着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突出科学方法,为我们指明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理论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凡是理论正确的时候,党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凡是理论错误的时候,党的事业就挫折、就失败。因为科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作用极为重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导向性、灵魂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建设。习总书记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的思想引领。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中贯穿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5年来,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我们要开辟未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让讲话精神转化为拥戴核心、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的内在动力,转化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无穷力量。

突出历史方位,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纲领

认清历史方位至关重要,它关系我们发展的战略、策略和具体路径,是制定行动纲领的基本依据。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那么,我们处于什么历史方位?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总书记用了“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为我们把握历史方位、制定行动纲领提供了正确引领。

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是对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和节点的全新判断。今天,我们已步入了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和信心十足,这一目标实现之日,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也是中华民族强大之时。那时,中华民族将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东方大国将重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这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也正是我们制定行动纲领的重要着眼点和着力点。

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是我们制定行动纲领的重要现实基础。

习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走向现代化有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一条是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殖民主义道路,这是充满了战争与血腥的道路;一条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是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推动世界和平、合作与繁荣的道路。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走向现代化的东方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既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创举,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智慧、方案、办法、魅力,将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改变着人类社会的走向。这是我们制定行动纲领的国际视野。

突出从严治党,为我们指明了伟大的领导力量

全面从严治党,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是历史的深刻启示,是现实的紧迫要求,是走向未来的永恒课题。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才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95年的辉煌历程表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的政治定力,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出新气象,极大地纯洁了党风政风、振奋了党心民心,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之以恒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使其始终成为凝聚和率领人民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破浪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执笔人: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尹天五)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