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光明日报: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冯蕾

2017年05月10日09:5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质量、创新、诚信、文化、人才、营销、环境等方面存在不足。实现品牌强国,练就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尤其是在各地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只有提供更多消费者信得过的自主品牌产品,才能提振消费信心,引领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记载,意思是在产品上刻下工匠或工场的名字,既利于追溯质量又方便区别产品,这就是品牌的雏形。同样,在今天看来,标准、检测、追溯机制依然是中国品牌建设面临的坎儿。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中国乳业的分水岭,这场乳业危机重创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信任。一个品牌形象的建立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但摧毁一个品牌也许就在一瞬间。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如何把住“标准”这个要害。近年来,中国对奶业标准的主要指标进行大幅调整,一些标准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来制定。以“标准”为抓手提高产品质量,引领核心技术的创新,这正是锤炼自主品牌的重要密码。

中国品牌日,仅仅是一个开始。走好品牌强国之路,还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关键环节的重要突破,需要抓住品牌建设的“牛鼻子”。比如,有的医药企业反映,研发一款新药需要数十年的潜心攻关,但新产品一出来,模仿者甚众,这无疑会打击创新者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如何更加严格有力?品牌建设立法上如何加快跟进?此外,很多大企业有能力投入研发和品牌建设,但大多中小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要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自有品牌,需要给中小企业更多精准扶持,允许他们在打造自有品牌之路上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品牌时代的来临,承载的是一个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梦想和使命,需要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也需要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质量升级、品牌壮大的过程,德国专注务实的工匠精神,美国高度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韩国以“国家品牌委员会”的推进机制,都给我们以启示。今天,中国正在创新之路上跋涉。2016年,中国全社会R&D(研究与发展)支出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企业占比78%以上;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07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当C919国产大型客机翱翔蓝天,当中国高铁“扬帆出海”,我们不只有品牌之梦,更有品牌之力和品牌之智。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