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胡鞍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核心是补强“短板”

2017年03月23日15:10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是补强“短板”

新华要论

■ 中国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的唯一尺度,而是客观存在一个底线来衡量。

■ 作为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既然是全面建成,就要在短板上下功夫,在短板之短板上下大功夫。因此,“全面建成”核心是补短板、大补短板之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人是大写之“人”,是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说清楚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所剩几年时间里,如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升级

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的落伍者、后来者、追赶者,要想实现现代化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并且必须分阶段逐步实现。为此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设想。

小康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是作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但是,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历届领导人的认识有关,在不同时期他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都会随着中国实际发展的情况变化而适时地进行调整,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因此,花了20多年时间,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此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21世纪第一个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就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核心目标。报告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提出了到2020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目标。不过,除了GDP翻两番以外,都是定性目标,也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与回旋的余地。当时公开提出核心的量化指标只有一个: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后来,有的领导同志进一步提出3个量化指标:一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三是到2020年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50%降至30%左右。现在看来,这四项指标都已经提前实现,2016年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2000年4倍,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中等收入平均水平,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到2020年将接近或进入高收入阶段,早已超过原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设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二次设计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构成了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当时也只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量化指标,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不过,当初国家发改委还是提出了几个量化指标:一是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这仍是中等收入平均水平的目标;二是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降低到30%左右;三是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现在看来,除了城镇化指标(2016年为57.35%)还没有实现之外,人均GDP和农业就业比重的目标均已实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三次设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根据“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对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进行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提出了两个量化指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总体而言,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五点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发展推进不断升级。

建议以国际通行指标评估小康社会进程

中国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甚大,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的唯一尺度,而是客观存在一个底线来衡量。因此,我从2002年就提出选用了四个国际上通行的指标:

一是人均收入。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和收入组标准,2010年中国就跨入了上中等收入阶段。到2020年将接近或达到高收入水平。

二是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标准,小康阶段为40%-50%,富裕阶段为30%-40%,更富裕阶段为小于30%。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9.3%,进入更富裕阶段;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2%,已经属于富裕类型。

三是人类发展指数(HDI)。这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统计并公布的最重要的数据,包括了人均GDP(PPP)、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以及教育指标。2010年中国就达到了0.703,已经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HDI高于0.700),到2015年,这一指标达到0.736,2020年进一步提高至0.770左右。

四是国际贫困线的贫困发生率。这是世界银行划定的贫困线国际标准,即每人每天消费1.25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贫困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为11.18%,2013年降至1.85%。若按中国贫困线(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2010年价格),这一标准已经高于国际贫困线,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7.2%下降至2016年的4.5%。因此在2020年之前我们完全能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指贫困发生率小于3%。

采用以上四个国际通行的指标,表达的信息既简洁也更清晰。同时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不仅能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总体水平明显高于这一底线,将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补短板”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记录,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发展目标,都会如期实现,甚至提前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极强的国家治理能力,即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实际能力,同时也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既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空想而来的,是中国十几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艰苦奋斗、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同样,我们相信到2020年也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为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在“全面建成”四个字上。既然是全面建成,就要在短板上下功夫,在短板之短板上下大功夫。因此,“全面建成”核心是补短板、大补短板之短板。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目前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要补四个短板:

第一,在“四化同步”中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核心是“让农业强起来”,一方面农业本身要发展,要加速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要靠其他“三化”来帮助农业现代化,使其能够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过去我们说“以工补农”,现在要更加明确“以工促农”,加速农业机械化,同时信息化可以大大地加速农业的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

第二,在“城乡一体化”中补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村美起来”,明显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规划和管理水平,全面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最主要的是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第三,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补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富起来”,确保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继续高于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提高新型农村医保和社保水平,最有效地分享改革成果。

第四个短板,就是在新型城镇化中补“1亿农民工”的短板。核心是“让农民工成为市民”。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鼓励各地方创新人口管理和户籍改革,加快从“一市两制”转变为“一市一制”,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本保障住房等常住人口全覆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短板之短板”,就是那些占总人口比例小、但绝对人口规模仍比较大的特殊人群在获得小康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补短板之短板,就是要采取特殊办法、有针对性的做法(包括针对家庭和个人),也让这一部分人能过上体面的小康生活:各类农村人口中的贫困人口;残疾人口中的贫困人口和特困人口;老区贫困人口、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疆地区贫困人口、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补短板、补短板之短板,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强化针对人口、家庭的精准扶贫措施,既不漏网,又要兜底。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