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钟声:《上海公报》确立的原则历久弥新

2017年02月28日08: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美关系已站在新的起点上,两国应加强沟通,拓展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站在2017年的今天,人们纪念《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更是为了从中寻找关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智慧和启示。

45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打破了两国之间的长期对立和隔绝,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也开启了国际关系新篇章。45年来,中美关系尽管历经风雨,但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回顾尼克松总统访华之际的国际形势可以看到,当时中美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已经不允许两国再继续隔绝下去,否则就会严重损害两国的国家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尼克松总统到达北京就申明:“我是为美国的利益来到这里的。”此后45年中,特别是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以来,中美各领域共同利益不断扩展。以此为基础,两国关系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今天,人们展望中美关系未来,就不得不看到,新形势下中美两国发展战略有很多契合之处,利益汇合点越来越多。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发达国家、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方面肩负着特殊的重要责任,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

《上海公报》的历史性意义还体现在它确立了中美关系的一系列基本指导原则,包括一个中国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等。中美关系走到今天,呈现了一个突出特点:两国如果坚持上述原则,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就能顺利开展,给两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相反,当一些错误举动偏离了上述原则,冲击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就不仅有损两国各自利益,而且会给世界带来麻烦。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外交史上,中美《上海公报》是一份非常独特的文件,被称为是国际关系中践行“求同存异”精神的典范。《上海公报》文本没有用外交辞令掩饰双方的关系,而是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分别阐述两国对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看法,实际上是两国之间的分歧,之后再肯定两国的共同点,包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原则一致。时至今日,这种“求同存异”的精神对于中美关系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依旧不可或缺。

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异,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在所难免。1979年,邓小平以副总理身份访问美国时,在公开讲话中指出:“我们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但是,两国政府都意识到,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们从国际形势的全局,用长远的战略观点来看待两国关系。”今天,中美关系保持稳定是两国和世界的共同需要,双方尤需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基础上,以建设性方式处理和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避免对两国关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上海公报》的发表是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从中体现了从战略高度、全球视野看待中美关系的高超智慧。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中美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上升,搞好中美关系是中美两个大国对世界的应有担当。展望未来,两国应加强沟通,拓展合作,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8日 03 版)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