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清风时评

监管为何被“跨界局长”甩出几条街

杨开华

2017年02月15日17:2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名曾掌管县级市林业、住建两个系统的科级干部,在7年时间里,逐渐沦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界蛀虫”,其“贪龄”长达7年,案值近300万元,平均每年都有40万元以上“额外收入”。(2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从干部的职务来看,莫儒钊身为科级领导,只能算一只“苍蝇”,但他却创造了“贪龄”长达7年的成绩,“走到哪贪到哪”足以令人回想起当初在贪腐之路上,走得如何顺风顺水。从市林业局经市委办,再到市住建局,工作变了,但他一往如故的贪心却丝毫没变,被戏谑为“跨界局长”并非空穴来风。

正如民众所抱怨:“苍蝇虽小,吸血不多,但危害并不亚于老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莫儒钊这样一只苍蝇,在中央三令五申之下,依然我行我束,在手中权力影响下,暗箱操作帮包工头拿项目收“好处费”,收钱帮开发商摆平“麻烦”,以及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

可令人不解的是,如此一位顶风违纪违法人员,制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贪腐案例,为何在长达7年时间里,监管部门没感觉到风吹草动?显然,这又是一起“要么是好党员干部,要么是贪腐分子”极端典型,监管已被“跨界局长”甩出了好几条街。

在暗箱操作帮包工头拿项目过程中,莫儒钊是典型的“运动员”兼“裁判员”,在项目承包中“自己说了算”,岂能不出问题?帮开发商摆平“麻烦”,利用权力影响攻克“官官相互照应”的堡垒,今天你帮我解决困难,明天我帮你摆平事情,这种歪风岂能横行?但是,往往因为监管的“隐身”或沉默,来不及咬耳扯袖,致使尝到“甜头”的贪官愈加堕落,在贪腐路上越陷越深,无力自拔。

防范“小官大腐”现象,从制度、管理等方面扎紧制度篱笆是前提。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制度不能成为墙上的摆设,而要成为组织部门、监察部门的“尚方宝剑”,能够主动出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制止。被动监管,等待民举民究,只会助长更多贪腐大案,令相关部门更加脸上无光。所以,监管也需多走群众路线,主动履职尽责,否则,就可能被贪腐人员甩出老远,跟不上节奏。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