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肩负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使命

构建科学高效的卫生应急体系

崔  丽

2017年01月25日07: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卫生应急肩负着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重大使命,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落实国家公共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2008年汶川地震医学救援,再到防范应对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中国卫生应急化危为机,在积极应对挑战中建立完善卫生应急体系,不断提高处置能力和救援能力。

  2003年,在战胜非典疫情过程中,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水平显著提高。事后,初步构建起囊括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和紧急医学救援的法规和预案体系,建立起20多个部门参加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成全球最大、最先进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由5天缩短为4小时,具备72小时内检测300余种病原体的能力。

  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建立了37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2万支地方卫生应急队伍,上海承建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为首批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同时,建设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和核辐射损伤、化学中毒救治基地,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卫生应急基础条件、保障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升。

  2014年,西非部分国家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强国内疫情防控和援非抗疫的决策,我国卫生应急从被动防御迈向主动出击的新阶段。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后不到48小时,中国4支医疗防疫队赶赴地震灾区,在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中发挥了支撑作用。

  也应看到,尽管我国卫生应急整体实力和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当前,突发急性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远距离传播风险不断增加,突发事件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和非常规性不断增强。国际上,疾病跨国传播风险提高,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人民群众渴望更加健康安全的环境,对卫生应急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卫生应急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观念上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实践中保障措施不完善,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有序参与应急管理的程度低;等等。

  今后一个时期,应以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体”,以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为“翼”,加快实现关键环节、重点领域的突破,构建更为科学高效、更具可持续性的中国特色卫生应急体系。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推进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建设,建成以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纵向覆盖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机构和应急队伍等节点,横向与灾害灾难管理、口岸卫生检疫、气象等多部门协作联通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体系。加强部门间、跨区域的协调与配合,强化信息沟通与措施联动,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卫生应急演练,提高人民群众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技能和素养。

  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体系。按照全要素、全覆盖理念,将应急准备、监测预警、疫情控制和病例救治有机结合,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的全程管理。一是加强预防预警措施。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开发并强化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早期发现和科学预警能力。二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各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完善国家级快速检测平台和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网络功能,实现快速反应。三是确保事件有效处置。提高现场处置、患者安全转运和定点医院救治能力,全力防范疫情传播扩散。

  建设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第一,全面提高院前急救、专科救治、康复治疗的全链条能力,加快构建陆海空立体化转运机制。第二,充实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升级完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建设7个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和25个区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引导推进省、地(市)、县级紧急医学救援网点建设。建设专项医学救援力量,加强突发中毒事件和核辐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推进应急心理救援力量建设。第三,拓展国际卫生应急交流与合作。按照卫生应急为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服务的总要求,妥善协调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关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打造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作者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5日 07 版)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