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理论期刊>>《求是》>>每期精选

坚持稳中求进 巩固向好势头

盛来运

2017年01月13日10:03    来源:《求是》

经济形势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特点作出的重大判断。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对此应如何理解?缓中趋稳能否稳得住、稳中向好基础是否牢固、稳中求进怎么进?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分析。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进”“新”“好”四大特征显现。一是“稳”的态势在持续,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2016年,我国GDP增速前三个季度保持在6.7%的水平,城镇新增就业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低于5%,居民消费价格1—11月份同比上涨2.0%。6.7%的增长、5%的失业率和2%的物价涨幅这样一个组合,不仅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理想搭配。二是“进”的力度在加大,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主导特征更趋明显,前三季度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5%;消费“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区域重塑优化呈现新格局,“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叠加效应显现,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轴带布局渐趋完善,新增长点、增长极加快形成。三是“新”的动能在成长,动力转换迈出新步伐。新主体不断涌现,1—11月份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49万户;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大数据等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壮大,线上线下融合、移动支付、个性定制等新模式方兴未艾;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1—11月份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7%,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7%和29.7%。四是“好”的因素在累积,经济发展稳中提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效,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自2008年5月以来首次同比减少541万平方米;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连续7个月稳步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减轻,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4元;短板领域得到增强,1—11月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速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3.9和11.9个百分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溢正效应明显,工业领域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工业品价格11月份上涨至3.3%;企业效益好转,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8.6%;企业预期好转,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上升或持平;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

经济发展稳中有忧、好中有难,发展基础尚需夯实。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但存在的风险仍不容忽视。一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仍然没有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各国弱复苏、不平衡、高风险的态势仍在延续,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经济全球化风向逆转、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地缘冲突增多等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凸显,制约了我国外贸增长。1—11月份我国货物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价同比下降1.8%。二是产能过剩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尽管“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积极推进、成效明显,但解决产能过剩这一长期积累的问题,很难一蹴而就。三季度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仍然不足75%,低于79%—82%的正常区间,部分行业、领域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70%,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投资需求依然内生乏力。传统领域投资渐趋饱和,新兴领域还在培育壮大中,加上部分体制机制还难以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一些民营企业面临“不愿投、不敢投、没钱投”的问题,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四是实体经济依然难言乐观。尽管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呈恢复性改善,但一些行业企业仍比较困难,杠杆率仍然较高,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生产经营情况不容乐观。这些情况和问题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巩固向好发展势头。稳中求进是贯穿2017年全年的工作总基调,必须在夯实“稳”的基础上下力气,在积蓄“进”的力量上出实招,在巩固“好”的势头上花功夫。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为此政策必须稳,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总需求,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一批基础性关键性改革。要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等手段,推进内容更为广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政策落实、改革落地,实现激励和监督并举,加快推动国企、财税、金融、养老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为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用新动能的壮大突破经济结构的技术瓶颈,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四是织牢社会安全网,科学引导预期,增强发展信心。面对国内外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要高度关注和防范化解就业、房地产、财政金融及汇率等领域的潜在风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责编:杨文全、谢磊)
相关专题
· 《求是》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