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金钥匙”

——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调查与思考

2016年08月15日10:47    来源:《求是》

原标题: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金钥匙”

核心要点: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正确方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起主导职责,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并针对不同情况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有机协调起来,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运用能力。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始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农村牧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农牧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农村牧区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农村。内蒙古自治区从2014年起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多时间使农村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做法和经验为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一、“十个全覆盖”工程成效显著

内蒙古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指的是在自治区所有行政村(嘎查)和较大自然村,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和电网改造升级、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十个方面社会保障的全覆盖。通过实地调研我们真切感到,工程的实施使农牧区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牧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获得感大幅提升。

乡村变美了,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生深刻变化。“十个全覆盖”让广大农牧民的“家”变得更干净、更整洁、更漂亮。工程实施前,很多村民住的是快成危房的土坯房,走的是尘土飞扬的沙土路,喝的是需要靠手提车拉的井水。工程实施后,农牧民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自来水,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生活便捷了,公共服务能力发生深刻变化。“十个全覆盖”提升了农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工程实施前,内蒙古有近6000个嘎查(村)没有卫生室,以至于有些人小病拖成大病,有些人因病返贫。工程实施后,卫生室、超市、学校全都进了村,农牧民过上了“小病不出村、购物有超市、孩子有学上、老了有保障”的幸福生活。

乡风文明了,农牧民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十个全覆盖”为农牧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大力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农牧民蹲在墙根晒太阳的少了,上网找致富门路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学科学技术的多了;懒惰怕苦的少了,田间地头干活忙碌的多了。

社会和谐了,干群党群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十个全覆盖”组织20多万党员干部投身工程建设一线,干部虽然脸晒黑了,但是“心更红了”,干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密切了。党员干部从过去不愿、不敢深入基层,变成了现在积极主动接近群众、服务群众;农牧民从过去看见干部要么躲、要么围,变成了主动接近干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

二、“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主要做法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通过边实践边探索,初步走出了有特色、见实效的建设发展路子。

强力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抓好“关键少数”。内蒙古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了上下联动抓、齐心协力抓的工作模式。一是各级党委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加大推动力度。二是组织万名干部驻村推进,直接上门帮扶。三是自治区党委书记、主席亲自带队,加强现场督导和检查。四是把工程建设情况列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干部考核激励。

因地制宜的村庄建设模式,避免“千村一面”。内蒙古坚持规划先行、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分类推进,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村庄建设类型。比如,对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集中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宜于人居的地区转移;对有产业发展潜力的牧区,将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谋划;对居住分散的边疆牧区,推行超市、医疗和文化流动服务。

多元整合的资金供给模式,打好“组合拳”。内蒙古采取“政府补一块、项目投一块、群众筹一块、银行贷一块”多元筹资和“多个管道进、一个管道出”集中投入的方式,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具体做法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移民搬迁、精准脱贫等涉农涉牧资金,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广泛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农牧民筹资投劳,等等。

群众参与的运营管理模式,让农牧民唱主角。“十个全覆盖”始终把发挥农牧民主体参与作用作为重中之重。通过采取“规划设计大家议、施工企业大家找、筹资标准大家定”的办法,使农牧民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由“被动看”转变为“亲自干”。通过激励群众自我管护和推动依法治理,使运营管理形成了长效稳定的激励约束机制。

统筹推进的长效发展机制,一张蓝图铺到底。内蒙古坚持工程建设和管理同谋划、同实施,构建了标本兼治的统筹推进模式。通过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同步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十个全覆盖”能够管得住、管得好,并能长期发挥作用。

三、“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启示

“十个全覆盖”工程既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招数,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享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到,内蒙古推动“十个全覆盖”工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启示。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十个全覆盖”工程之所以成效显著,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顺利实施还得益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系统性、综合性、普惠性的“组合拳”破解人财物难题,汇聚起推进工程建设的强大合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践探索说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正确方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制度保障。

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找到差距和短板,需要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十个全覆盖”工程紧紧扭住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相对滞后的短板,通过在组织领导机制、政策扶持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运营管护机制等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村牧区所有贫困人群的全覆盖,大大提升了广大农牧民的获得感。“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践探索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桥”和“船”,在逐步实现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稳步向共同富裕迈进。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在公共服务领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解决好政府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的问题。“十个全覆盖”工程,一方面立足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主导责任,统筹配置城乡各类社会资源,着力解决了农村牧区资源配给不足和政府在农村牧区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坚持以市场化思维配置资源,采取了企业和社会多元筹集资金、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发动农牧民投资投劳等方式,同时注重发挥好政府的监管作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践探索说明,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起主导职责,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并针对不同情况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有机协调起来,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运用能力。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十个全覆盖”在统筹推进农村牧区“硬件”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软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融入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农牧民的精神面貌悄然发生变化。“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探索实践说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始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农村牧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农牧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农村牧区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既激发党员干部内生的精神动力,又传导干事创业压力,着力破解“为官不为”的难题。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不断深入,有的干部出现畏难情绪,在工作中突出表现为不作为。解决“为官不为”,关键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仅要从思想教育上严起来,着力解决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问题,还要从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起来,着力解决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内蒙古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既重激励又重约束,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并通过加强考核激励有效传导了压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践探索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既要激发党员干部内生的精神动力,又要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着力破解“为官不为”的难题。用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辟邪,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题的本领。党的思想路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法宝。“十个全覆盖”涉及人群广、覆盖范围大、牵涉问题多,离开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缘木求鱼。工程在建设中既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又注重统筹兼顾、合力攻坚,妥善处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工程进度与质量、干部与群众、全面与重点、当前和长远等关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践探索说明,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注重统筹兼顾,灵活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题的本领。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求是》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