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建军:以“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2015年11月26日08:52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以“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普惠金融体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给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径。

  普惠金融体系是一个面向社会所有阶层和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可持续性、广泛包容性与特定化配比为内涵的金融体系。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通过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等,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以此支持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金融创新,使得金融信息的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级技术大大降低了信用搜寻成本,提高了信用管理效率。可以说,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是创新发展的体现。

  坚持协调发展,也是普惠金融广泛包容性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普惠金融体系应该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能够高效率发挥金融的基本功能,包括支付清算、资源转化、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激励和信息提供功能。而现在的金融体系所发挥的金融功能在地区、产业、城乡等层面存在差异,整体上不尽协调。如,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与农业产业、贫困地区等在金融服务方面可获得性比较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消除贫困根本的手段是发展经济,而普惠金融的一个出发点也是要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金融要从支持中小微企业、农户等实体经济活动入手,促进生产,培育弱势群体的“造血”机制。

  坚持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金融业本身的发展要贯彻绿色理念,通过信息技术创新与普及推广,降低资源消耗和物理空间占用。金融机构大力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移动金融服务、直销金融服务等,大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同时,降低了能源消耗。开展的金融服务,如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过程中,应坚持赤道原则、环评标准、节能减排要求,用金融约束手段推进绿色发展。普惠金融,惠及民生更多的是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金融支撑效果,体现的是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的高度协调融合。

  开放发展体现更多的是包容性,普惠金融就是包容性的金融。金融包容不仅体现在对外开放,市场准入,更重要的是金融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向所有阶层、所有群体开放,必然将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弱势地区纳入金融服务的范围。开放与包容还体现在政府层面的金融政策与金融监管措施的包容性方面,具体就是指对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的小微金融机构或组织应给予与其金融市场地位相匹配的差异化政策与监管标准要求。

  中国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大力推进新型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共享就是要对资源进行重组与整合,拓展资源的使用或服务空间范围,打破信息壁垒、资源配置与市场搜寻的障碍,形成新的不受信息障碍约束的体系,使得资源配置能够接近或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实现共享经济与共享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金融体系的架构、机制与效率,决定了资源配置是否能够实现共享,达到均衡。为此,围绕中国制造2025,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以极大提升金融效率。建设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和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惠金融体系是中国普惠金融道路的理想选择,是建立中国普惠性金融体系基本路径。为此,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装备等。这些技术条件,在偏远地区是比较落后的,应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投入。通过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切实降低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成本。与此同时,金融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在落后地区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利用现有网点推行代理行制度,推进乡村金融业务代办站点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当地居民能够承担起相应的服务成本。在加强信息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展信息技术与金融知识技能的普及性教育,推进金融扫盲和信息技术扫盲。对于植根于城乡经济的民间金融组织和新型小微金融组织,监管层应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科学的引导,鼓励其规范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包容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多层次、多元化、结构清晰、功能效率良好的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

  (作者系新疆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