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罗建波:亚太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的大国责任

2014年11月24日09:18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亚太自贸区建设与中国的大国责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强调对国际和地区事务的积极参与。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推出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迈出了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历史性一步,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信心和能力,再次彰显了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责任。

亚太自贸区建设能为区域合作带来什么
  亚太地区是当前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涵盖了中、美、日三大经济体及东盟等地区经济集团,拥有世界经济总量的57%、世界贸易总量的46%和全球人口的40%。可以讲,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也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多边贸易合作的进展及成效。
  早在2006年,APEC各经济体就同意将亚太自贸区作为长期愿景。但此后亚太自贸区建设并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加上WTO谈判艰难而难有突破,亚太国家纷纷转向发展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数十个各种形式、成员或多或少的自贸区大量涌现。由于各自贸区的标准和规则各不相同,对亚太地区开展更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直接加剧了亚太贸易的“碎片化”趋势,从长远看,显然不利于区域贸易整合和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推动区域整合进程,克服当前亚太地区FTA众多所带来的“面条碗”效应,符合亚太经济合作及各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在东道主中国的大力推动下,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一致决定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批准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正如习近平所言,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决定,将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也将使太平洋两岸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广泛受益,为亚太经济增长和各成员发展注入新活力。因为在理论上,亚太自贸区建设将极大便利区内的商品、资本、服务、信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消除多个FTA并存且“互不兼容”所带来的制度、规则不统一的问题。
  在此前亚太地区广泛兴起的FTA中,有两大多边贸易谈判最为引人瞩目:一是以美国主导的高标准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目前谈判已经扩展至12个国家;二是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包括东盟十国及中、日、韩、澳、印和新西兰。TPP旨在构建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新一代贸易与投资规则,但它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政府采购、透明度等议题上的高标准超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缺位更使TPP缺少足够的代表性。RECP仍主要以传统的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特色,且没有包括美国这一世界最大经济体,因此其相关贸易规则恐难真正代表未来多边贸易规则的发展方向。两大区域贸易安排的某种“争锋相对”以及存在的某种地缘竞争,显然不利于亚太区域开展更大规模的自由贸易,而它们各自存在的某种缺陷与不足更使建构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亚太自贸区有了更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果亚太自贸区最终建成,将成为当前世界最大的区域多边贸易安排,从而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探寻亚太区域合作的“第三条道路”,正是中国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初衷。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指出,亚太自贸区将是一个全面的自贸协定,并在现有的区域贸易安排基础上予以发展。如何确立亚太自贸区的远景目标及相关政策和规则,如何实现不同形式FTA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特别是如何处理TPP和RCEP之间的关系,将是决定未来亚太自贸区是否具有足够包容度、吸引力乃至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客观地讲,亚太自贸区路线图还只是一个远景目标,目前还处于战略研究阶段。由于成员国众多且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利益诉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亚太自贸区建设显然不会一帆风顺。有分析认为,目前APEC还只能解决亚太自贸区“做不做”的问题,并未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但即便如此,考虑到区域一体化是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是亚太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中国推动亚太自贸区的努力无疑有助于增进各方在区域贸易安排上的共识与互信,推动区域整合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因此,这种尝试无疑是有益的、建设性的。

中国能为亚太区域发展贡献什么
  经过改革开放36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据统计,当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不断增加的对外投资,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一开始便具有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溢出”效应。因此,中国的持续发展对本地区而言本身就意味着巨大机遇。
  对于亚太经济发展,中国影响力的上升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日本为首的“雁阵模式”以及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模式,而美国对亚太经济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亚太地区发展的贡献日益增长,与亚太各国的贸易和产业分工日益紧密,正在有力改变着亚太地区的传统经济格局。中国承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启动,正是中国对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此次北京会议上,中国除了提出深化区域合作的新思路、新构想,还积极向亚太地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中国捐款1000万美元用于支持APEC 开展机制和能力建设,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必将有助于开拓亚太经济增长新源泉,提升地区竞争力,符合各成员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
  在推动亚太区域合作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还能发挥一种独特的“桥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严峻的减贫和发展重任,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紧密的相互依存,这种多元的身份和角色使中国既能切实感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也能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因此,中国完全有能力协调各方在亚太区域合作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从而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特殊的推动作用。
  最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各国互利共赢的诚意和行动,也是对地区稳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贡献。中国提出并努力推动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克服历史上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一再上演的“大国政治悲剧”;中国提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坚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以“正确义利观”指导经济“走出去”,努力打造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事实证明,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在积极利用自身发展推动各国的共赢与多赢。中国发展不仅惠及自身,也必将造福亚太和世界。

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有为
  中国力推亚太自贸区建设,愿意为本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中国在逐步实现自身发展后不断提升的大国责任。世界不会忘记,早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之时,中国不仅坚定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而且还慷慨解囊,帮助其他东亚国家摆脱危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不仅努力保持了自身经济的较快发展,还通过增加对发展中的经济援助、增持部分发达国家的国债来提振世界应对危机的信心与能力。亚太自贸区建设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展现大国形象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积极作为,还展现了中国筹划外交战略布局、妥善经营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更为宏大的战略构想。在中国的外交棋盘中,周边乃至更为广泛的亚太地区是中国实现发展的战略依托,是中国走向国际社会的基础和平台。如同任何大国要真正走向国际社会,都需要努力经营好本地区国家关系一样,中国也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以增进与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近年来,中国政府不仅提出了“一带一路”新构想,以联接欧亚两大洲、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同时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力图推动太平洋两岸的经济发展与整合。“东”“西”两向的同时布局,展现了中国正在打造大国崛起的“一体两翼”。
  从长远看,中国的上述战略布局及相关努力,必将有助于增进自身在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而提升大国崛起所必需的软实力。需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中国在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话语权仍然不高,在重大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仍然有限。过去很长时间,我们讲得最多的是要“融入”国际社会,其实质仍然是被动接受国际规则,今后则需要更多地强调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由国际规则的“接受者”向“塑造者”转变。过去十余年来,中国逐步提高了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成为G20的创始国和积极贡献者,与巴西、印度一道搭建了金砖国家组织并筹划组建了金砖银行,这都是中国外交更加积极有所作为的重要体现。作为系列组合拳的重要一环,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开启以及中国作用的发挥,在有效整合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必将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提升中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展望未来,中国外交必将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而更加有为,中国的大国责任与世界贡献也必将有进一步提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