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范 周:文化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2013年03月21日09:14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其次,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管理职能,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文化改革发展的进程。

  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效能建设受到各地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效能考核体系,预示着今后我国文化建设将得到更多制度保障,政府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加大,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也会加强;另一方面,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是将以往抽象的文化软指标变为具象可量化的硬性指标。这里所说的硬性指标,既指文化经济层面,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文化产业规模、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等,同时强调文化民生的建设,使广大群众切实享有文化成果,实现文化价值。文化绩效考核体系是一项新的考核机制,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度设计,以达到文化建设量与质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文化绩效考核体系是关键,既要兼顾基本指标和地方性指标,也要注重可操作性。

  事实上,以经济指标为政绩考核标准是不全面的,更不能成为政府的指挥棒。全国各地在产业测算中,着重强调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及增速问题。然而,如果将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提到不恰当的位置,作为评判文化产业发展好坏、快慢的标准,这就背离了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

  从公共文化服务角度考虑,目前许多城市的文化建设规划往往侧重于文化场馆设施的兴建,而较忽略对文化设施建成以后的运行管理和社会功能进行规定与设计。应当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作机制、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从产业发展角度考虑,如何界定现有文化产业,并对各类融合型的新兴业态作出前瞻性预测,厘清其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涉及到GDP比重、区域支柱性行业界定等问题,也关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判定和未来走向。因此,对文化产业行业标准规范的需求格外迫切,这对于判定、规范行业秩序,实现绩效管理尤为重要。

  纵观这10年,我国文化建设成就显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取得巨大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部署。党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我国文化领域由此掀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改革与发展进入快速推进的时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显著特征。此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这也将开辟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征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文化建设由原来的理论探讨发展到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进而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预示着文化建设一个崭新时期的到来。(范 周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编:赵晶、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