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任建明:公家浪费问题根源与治理
任建明
2013年03月06日15:45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众人皆知,公家浪费是我国的一个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老问题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公家浪费现象名目繁多,而不仅限于最近几年受到较大关注的“三公消费”(公车、公款招待、公款出国)。在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就罗列了下面将要重点治理的若干公家浪费现象,包括:“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旅游”、“楼堂馆所建设”、“公务用车”、“领导干部出访活动”。其实,这些肯定也还不完全,其他比较常见的公家浪费现象还包括离退休干部的保障及各种接待支出等。

公家浪费现象的多层次原因分析

公家浪费现象蕴含着双重性质:一是浪费,二是腐败,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使用的都是公家的钱、公共经费进行消费。这里的公共,主要包括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由于使用公家的钱进行消费,其浪费和腐败就有一些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原因是源于公家消费的性质所蕴含的基本动机;第二个层面是源于我国特殊的财政预算和权力监督等体制性原因;第三个层面的原因则是我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方面的。

由于公家消费使用的是公款,其中就蕴含着人类的基本人性和一般动机原因。经济学看待人性,除了认为人是理性人之外,人还有机会主义倾向(opportunism)。由于使用公家经费消费,绝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占公家便宜、慷公家之慨的动机。湖南老俵有一句谚语,“崽卖爷田不心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形象、生动。

由于这种基本动机的存在,在进行公款消费时一般就会导致浪费甚至过度浪费的现象。例如,故意多点菜,点名贵的菜,上名烟、名酒等等。此外,这种动机也会进一步产生损公肥私、公为私用的腐败行为。

由于公家消费的这一基本特点,当然就应当尽可能地压缩公家消费的规模。此外,对于许可的公家消费,也应当施以严密的管理和监督措施。如果有了这些措施,公家消费中的浪费和腐败问题就会得到控制,至少不会如此的严重甚至泛滥。这些制度或体制上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财政预算制度上的原因;二是公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的原因;三是一些制度和体制上的不合理的原因。

我国的财政预算制度是比较特殊的,有三大特点。一是总体预算划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二是预算精细化的程度比较低;三是预算公开程度有限。这三大特点的叠加和互相助推,就导致公共预算制度漏洞太多,很难起到应有的管控作用。特别是对于预算外资金,通常不会纳入人大批准的范围。由于预算精细化程度有限,即使是纳入人大监督范围的预算内部分,也难以得到监督。同样是由于预算精细化程度不足,即使是公开的那部分预算,作为外部监督者的老百姓和媒体由于信息不对称,也难以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机关的“三公”经费。即使是现在实施了单列和公开,由于公开的是总数,人们很难从中看出什么问题。但如果“三公”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是精细到项级或款级科目,就不一样了。以某个部委的“公车”预算为例,假定公开的是某年购买的新车情况,公开的信息包括购买新车的品牌、排气量大小、购买数量、单价和总价,那就能看出一些问题。例如,是否存在超标准配车、高价采购等问题。但如果是一个总数,这些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我国公权力的基本特点就是温家宝总理多次讲到的“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手中都有很大的权力,同时自由裁量幅度也很大。对于主要领导干部的典型描述就是: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财务一支笔。即使是一般的干部,特别那些关键岗位上的干部,个人手中也往往拥有或多或少的权力,有较高的集中度,难以受到制约和监督。在公家消费的浪费和腐败上,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的原因会起很大的作用。

第三个层面的原因是文化和风气方面的,包括礼尚往来的文化、“面子”文化以及铺张浪费、奢靡的风气等等。这个层面的原因不仅对于公家消费中的浪费和腐败产生影响,当然也会对非公家消费中的浪费和腐败产生影响。正如,商务宴请、民间消费中也有不少浪费甚至腐败的问题。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任建明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