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推進城市理論研究的根本遵循(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魏后凱

2023年03月20日09: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學術理論界深入推進城市理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這裡主要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城市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明確了城市發展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規律,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以及建設什麼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為學術理論界深入推進城市理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這裡主要從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

科學指明中國推進城鎮化的正確方向

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由於發展基礎、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中國的城鎮化不可能照搬西方國家模式,必須走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了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要堅持的原則。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中國特色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提出了“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從“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到“新型城鎮化道路”,再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表明我們黨對中國城鎮化道路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不斷深化。

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推動我國城鎮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正確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鎮化”,並把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原則歸納為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四個方面。其中,以人為本是根本,重點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優化布局是路徑,重點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生態文明是理念,重點是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傳承文化是使命,重點是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這四個基本原則也是對新型城鎮化科學內涵的高度概括,是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主要區別所在。

中國的城鎮化為什麼要走新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粗放擴張、人地失衡、舉債度日、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這就指明了中國的城鎮化加快轉型、走出新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城鎮化目標正確、方向對頭,能走出一條新路,將有利於釋放內需巨大潛力,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這裡所講的“四個有利於”“兩個受益”,從多領域、多層面、多視角全面闡述了走新型城鎮化之路的重要意義。反之,“如果城鎮化路子走偏了,存在的問題得不到及時化解,則可能積重難返,帶來巨大風險”。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這“四個更加注重”與前述四個方面的基本原則一脈相承,目標都是促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

明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路徑

以人為核心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特征,也是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根本區別所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出系統闡述,明確了其科學內涵和推進路徑。

把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針對傳統城鎮化中存在的“重物輕人”“要地不要人”等傾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城鎮化要回歸到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個本源上來”。中國有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常住在城鎮,但尚未在城鎮落戶定居,處於“半市民化”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解決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為了使農業轉移人口能夠穩定下來、落得住,提出了“三個優先”,即“優先解決存量、優先解決本地人口,優先解決好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可以適應城鎮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的人”。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等重要論斷。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這些重要論斷和重要理念,凸顯城市發展的人民屬性,進一步明確人民的主體地位,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城市學說。

以人為核心優化配置公共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並提出了人地匹配的思想:“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如果城市隻要地、不要人,佔用了農地,而人口卻融不進來,建成的住房、基礎設施等就會閑置,不可能有合理的投資回報,還會損害農業發展。”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以人為核心、按常住人口優化配置公共資源的思想,為充分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提供了科學指引。

深刻揭示城鎮化的規律和重大關系

城鎮化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具有自身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城鎮化是自然歷史過程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提出了“兩個過程”的重要論斷:“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既然是自然歷史過程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我們就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之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習近平總書記還揭示了城鄉發展的兩大規律,強調“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城鎮化是涉及人與自然、城與鄉、不同城鎮、多元主體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把系統觀念貫穿新型城鎮化全過程,為把握規律、統籌協調好城鎮化的重大關系作出科學指引,進一步拓寬了新型城鎮化的理論視野。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低碳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特征和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強調“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提出“環境容量的基礎是生態空間”的科學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出“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氣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創新發展了綠色城鎮化理論,為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指明了方向。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處理好城鄉關系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鄉協調發展”,指出:“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沒有農村發展,城鎮化就會缺乏根基”“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絕不是要把農村都變成城市,把農村居民點都變成高樓大廈”“推進新型城鎮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這些重要論述,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把城鎮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深刻揭示了城市和鄉村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榮的關系,為正確處理城鄉關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優化城鎮布局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新型城鎮化“要優化布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要強化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弱化虹吸擠壓效應”“強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資源共享網絡,以協同創新牽引城市協同發展”。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理論,為優化城鎮空間布局、產業發展格局提供了科學指引。

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好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要堅持協調協同,盡最大可能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這種同向行動和同向發力是協調協同的重要基礎,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前提。隻有城市政府同市場、企業、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務、承擔社會責任,把市民和政府的關系從“你和我”變成“我們”,從“要我做”變為“一起做”,才能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城市理論,為走好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提供理論說明和支持。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0日 13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