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新論)

——增強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②

劉  俊

2023年02月07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

“可信”展示的是中國的公信力,“可愛”展示的是中國的溫潤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國的責任感,這些都是中華文明數千年沉澱下的文化特質。君子禮序背后的可信,人倫和合背后的可愛,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華文明不間斷傳承的重要原因。中華文明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有助於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經由“中國”到“全球”的過程,需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切實提升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具體來說,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過程,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步是讓海外受眾“認識”我們,即讓其更多接觸到承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的內容,如創意文化作品、視聽傳媒產品等﹔第二步是讓海外受眾“認知”我們,即讓其懂得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一些基本內涵、典型觀念﹔第三步是讓海外受眾“認可”我們,也即讓其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理念、價值、情感、情懷等產生自發的認同和贊譽。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實際上是經由“認識度”“認知度”最終實現“認可度”的邏輯。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在敘事方式上,應以默默浸潤、細微切口、日常情感的動人力量,喚起海外受眾強烈的共情感,增強其對中華文明的親近感﹔在傳播渠道上,可考慮加強對網絡新媒體平台的依托和借力,讓傳播更貼近海外受眾的日常生活﹔在傳播主體上,可考慮發揮非官方主體力量的補充作用,讓民間傳播成為中華文明跨文化傳播的一抹亮色﹔在價值表達上,可考慮尋找既能夠展現中國文化標識性、本土性、獨特性,又能夠為全球所共享的價值點,著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同時,還需要針對不同的區域國別進行“精准傳播”。一則,我們可以考慮首先建成區域性文化中心,從影響周邊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中國家開始,繼而逐步實現全球性的文化影響、文明貢獻。二則,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制度、文化觀念、社會背景、人群習慣等差別,在文明交流互鑒時踐行“一域一策”“一國一策”,以精准了解、精准傳遞的方式增強中華文明在各個具體國家和地區的認同度。同時要看到,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國家形象的全球塑造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政府部門、媒體、企業、個人以及各類團體、機構等多樣主體的通力配合、久久為功,以真誠之心、堅守之志,在日積月累中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中國的發展,不僅體現為物質財富的增加、經濟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著文化事業的繁榮興盛、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與日俱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就一定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傳媒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7日 05 版)

(責編:彭靜、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