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研究性修繕助力長城保護(新知)

王  玨

2022年09月14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現象】近年來,北京依托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將長城保護工作重心由一般性保護工程向研究性修繕項目轉變。與以往修繕過程中各專業技術人員作業相對分離不同,研究性修繕從工程啟動便形成協同模式:以考古挖掘為開端,多學科研究為手段,數字化跟蹤記錄為保障,考古、設計、勘察、施工等人員在前期研究與勘察、設計方案制定、施工執行、成果整理等各環節協同配合,形成全專業全周期的合作,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點評】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國人心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長城保護越發受到重視。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明確了長城保護傳承利用相關工作原則、目標、內容及管理要求,為長城的后續修繕提供了指引。

長城是古建筑與古遺址兩種遺存形態並存、以古遺址遺存形態為主的文化遺產。以往,長城保護多是“哪裡損壞修哪裡”,注重搶救性保護。2020年,全國首個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在北京箭扣長城腳下挂牌成立,旨在通過總結箭扣長城保護的實踐經驗,為長城保護提供借鑒。2021年,北京選取延慶大庄科長城和懷柔箭扣長城為試點,開展研究性修繕項目。長城保護修繕進入了科學保護修繕階段,更加注重搶救性保護與研究性保護、預防性保護並重,開啟了長城修復保護新篇章。

箭扣長城修繕工作的一大亮點,是引入了考古環節,堅持修繕、考古、研究並重。這為科學編制保護方案提供了全面、系統、科學的依據。比如,修繕過程中發掘出的石雷、石彈有100多枚,所有出土文物均進行了登記、拍照,由懷柔區博物館收存,鑒定文物價值,決定處理方式。“慢慢修長城,邊修邊研究”,北京長城保護在修繕中逐步探索新模式,形成大量可推廣的經驗。

技術的發展,為長城保護注入了新的力量。一方面,技術助力長城保護修復更加科學精准。比如在箭扣長城的修繕過程中,考古工作者運用數字化技術、智能傳感器等監測長城本體及周邊環境,改變了以往人工巡視的監測方式。另一方面,數字化成為長城保護的鮮明特點。比如,拍攝長城紀錄片、開發相關小程序等,讓更多人了解長城和長城修繕背后的故事。

當前,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其中,以有序推進長城文物考古工作、實施長城重大修繕保護項目等為內容的保護傳承工程是重要內容。期待有更多的創新實踐和探索,不斷推進長城的高質量保護﹔也期待更多社會力量和普通公眾加入,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長城保護的良好氛圍。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4日 09 版)

(責編:彭靜、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