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理論觀察】

高校要在服務“雙碳”戰略目標實現中擔當作為

於輝

2022年08月02日09: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實施“雙碳”戰略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實現全球氣候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2021年以來,教育部先后印發了《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目的就是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因此,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戰略思維,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自主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以實際行動服務“雙碳”戰略實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出積極貢獻。

在廣泛傳播“碳達峰碳中和”理念上作表率

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動擔當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筆者認為,對高校來講,要發揮好先進思想文化傳播主陣地作用,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精神實質,廣泛傳播“碳達峰碳中和”理念,在全社會形成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思想共識和濃厚氛圍。一是要大力弘揚綠色低碳文化,引導廣大師生做綠色低碳理念的傳播者、綠色低碳生活的踐行者、綠色低碳技術的推動者,切實讓低碳綠色理念入心入腦,為全民自覺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二是要發揮高校智力資源和理論研究優勢,打造新型高端智庫,圍繞碳中和的基本內涵、實現路徑和主要路線等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研究,努力形成具有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力的標志性智庫研究成果,進一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理念的廣泛傳播。三是要站在全球氣候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推動“雙碳”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更廣領域持續邁進,在研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解決過程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不斷提升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在全面培養“碳達峰碳中和”人才上作表率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頂層謀劃和扎實推動“雙碳”人才培養,為“雙碳”戰略目標實現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是要推動傳統專業轉型升級。將“碳達峰碳中和”理念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青年學生綠色低碳意識。這就要求高校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找准發力點和突破口,推動現有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努力培養與“雙碳”事業發展相適應的各行各業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比如,要適度擴大風電、光伏、水電和核電等專業人才培養規模,拓展專業的深度和廣度,推進新能源材料、裝備制造、運行與維護等方面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比如,要加快傳統能源動力類、電氣類、交通運輸類和建筑類等重點領域專業人才培養轉型升級,推進相關產業改革創新和跨越發展﹔比如,要加快完善重點領域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加強互聯網、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賦能技術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二是要前瞻布局緊缺人才培養。依托高校的人才培養載體,深化碳達峰碳中和領域人才培養改革,加快儲能和氫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推動儲能和氫能領域人才培養﹔加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相關人才培養,促進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的開發、應用和推廣,為未來技術攻堅和產業提質擴能儲備人才力量﹔加快建設碳金融、碳管理和碳市場等緊缺教學資源,加快培養專門人才。三是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探索完善產教、科教、校企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支持跨學院、跨學科組建人才培養團隊,以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支撐高質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多層次培養,促進培養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引領帶動全面加強“雙碳”人才培養。

在深入攻克“碳達峰碳中和”技術上作表率

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新的策源地,要聚焦“雙碳”領域“卡脖子”問題進行科研攻關,努力在碳中和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為“雙碳”戰略目標實現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在碳中和基礎研究突破方面。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與政策選擇涉及自然科學領域大量的基礎理論問題、工程技術問題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管理、法律等有關問題。高校要利用基礎研究打好堅實的基礎,開展碳減排、碳零排、碳負排新技術原理研究,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減排評估、氣候變化下的生態系統安全——重大風險識別與人類活動適應機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機制、脫碳路徑優化、數字化和低碳化融合等機理機制研究。在碳中和關鍵技術攻關方面。要綜合運用跨學科、跨領域交叉融合優勢,組建碳中和領域關鍵核心技術集智攻關大團隊,重點圍繞化石能源綠色開發、低碳利用、減污降碳等碳減排關鍵技術,新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及儲能等碳零排關鍵技術,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負排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在碳中和創新能力提升方面。要依托現有或者新設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瞄准碳中和領域共性問題和“卡脖子”關鍵技術難題,強化有組織科研,打造“雙碳”科技創新體系。要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產業行業對接的協同機制,聯合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產教融合創新平台等,促進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碳中和關鍵技術集成耦合與綜合優化,加快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作者系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生命學院黨委書記)

(責編:劉圓圓、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