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分享

【理論圓桌會】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

代曉靈 劉圓圓

2022年06月20日08:4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集理論之思,匯大家之言。《理論圓桌會》欄目,緊跟理論熱點,關注理論動態。

本期主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世情國情農情,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把解決好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出台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舉措,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誰來養活中國”到“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糧”的歷史性變革,糧食安全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億萬農民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龔雲撰文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一直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重視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以實現耕者有其田為目標。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領導農民開展互助合作,發展集體經濟,大興農田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領導農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主要農產品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以農民為中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連年增產豐收。糧食安全重任扛穩壓實,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詳細】

深刻認識大國糧食安全的嚴峻形勢和重大意義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龐德良撰文指出,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而言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必須居安思危,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要認識到,我國糧食供求仍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糧食品種供給結構性短缺,種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依舊存在。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環境,我國發展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形勢日趨復雜嚴峻。越是風疾雨驟,越是驚濤駭浪,就越要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

文章指出,從國內需求研判,我國糧食呈現供需結構性矛盾,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必然導致食物消費結構進一步向高質量改善型需求升級,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會越發突出﹔從國內供給研判,糧食增產空間面臨硬約束。一是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二是耕地質量明顯下滑,三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從國際供給研判,國際糧食供應鏈穩定性不容樂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國際形勢的持續緊張對全球糧食供應體系造成很大沖擊和影響,國際糧價出現大幅波動,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不確定性。【詳細】

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

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分中心研究員宋洪遠,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帆共同撰文表示,“食為政首,糧安天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有效防范和抵御各類風險挑戰、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保持社會長期穩定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世情國情農情,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把解決好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出台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舉措,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實現了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誰來養活中國”到“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糧”的歷史性變革,糧食安全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文章強調,202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增長0.7%,連續兩年實現穩定增長﹔全國糧食作物單產為387公斤/畝,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長1.2%﹔糧食總產量再創新高,達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連續18年增產豐收,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達483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安全標准線﹔我國谷物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保証了谷物的基本自給。糧食供給總量充足、庫存充裕,糧食價格保持基本穩定。事實表明,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中國有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又是糧食消費大國。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不僅有力地保障了自身的糧食安全,也為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詳細】

把大國糧倉的根基夯得更實

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文章強調,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不能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吃飯問題,要把糧食安全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誰來養活中國?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多年來的實踐也証明,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穩定、人心安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文章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要確保面積、產量不能掉下來,供給、市場不能出問題。特別是在當下,防疫抗疫與農業生產都是大事,如何既做好防疫又不誤農時,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做好精細治理。應該看到,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堅持分級分區分類差異化疫情防控,隻要條件允許、方法得當,就要確保農民能下田、農資能下擺、農機能上路、外出農民能返鄉務農。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樹立大食物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籌謀、協同發力,才能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詳細】

節糧減損,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要實現“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目標,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增產與減損並行。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佔世界糧食產量的14%。正因此,減少糧食損耗意義重大。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僅“三夏”小麥機收環節減損1個百分點,就可挽回25億斤糧食,相當於新增300萬畝面積的產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節糧減損,相當於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一塊“無形良田”,應成為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著力點。

文章強調,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節約優先,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深入推進產運儲加消全鏈條節糧減損,強化糧食安全教育,反對食物浪費。從生產到加工,從田間到餐桌,糧食產業鏈條很長。節糧減損,需要瞄准全鏈條綜合施策、做好配套銜接,既要加強生產源頭管控,也要做好儲運環節減損,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與此同時,還應強化科技“硬支撐”。加強綜合利用,比如,除了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還可從米糠提煉稻米油,將稻殼用於發電﹔推廣低溫儲糧、糧堆保冷等技術,既能防治害虫,還能有效減少糧食在儲藏中的損失﹔優化升級農機裝備水平,對農機加強檢修保養、技術調試﹔舉辦技術培訓,讓農機手掌握機收減損技術操作要點和正確的機具調整方法……科技賦能,服務到位,就能不斷探索創新、開拓空間,為節糧減損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詳細】

(來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責編:代曉靈、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