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鄉村教育要為鄉村振興貢獻什麼

徐秦法 劉星亮

2022年06月07日08: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鄉村教育要為鄉村振興貢獻什麼

   【專家視角】

   教育是鄉村的重要支柱,承擔著為鄉村發展提供人才條件、文化條件等重要功能。當前,需要找准鄉村教育的發力點,強化鄉村教育與鄉村其他發展環節的結合,消解城鄉教育不平衡,促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以需求性教育疏通鄉村發展中“束書不觀”的堵點

   鄉村教育既要“扎根”,又要“破土”,實現生活式、需要式、生存式、尊重式教育,避免“束書不觀”、脫離現實的空疏學風,讓學生增知識、強精神、強化鄉村發展認同,激活他們投身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自信品質。

   一方面,鄉村教育應當關注鄉村發展,面向鄉村生活。農村長大的孩子,理應有著豐富的鄉村生活經驗和情感。鄉村教育需堅持立足鄉村生活之中,開發本土性的教育資源,建設富有特色的教育資源庫,形成特色課堂、特色項目,以真實、貼切的教學內容提升教育效果,激發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對鄉村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特別是“雙減”政策的實施,有助於鄉村教育發展“有根的特色教育”。需注意的是,鄉村教育既要“減”又要“增”,“增”,一方面是指以紅色教育為引擎,挖掘鄉村革命故事,傳承紅色革命意志,增強學生的愛國感情,豐富課堂色彩﹔另一方面是以“綠色”為主打色,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化生態教育,打造鄉村教育的亮點,引導學生參與到農業勞動之中,在勞動中塑造品格。

   另一方面,鄉村教育應當回歸教育本質,面向學生群體。“學生少”是很多鄉村學校的現狀,基於此,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更要精准化。需要明確的是,鄉村教育不是“鯉魚躍龍門”的個體式關注,而是面向所有需要被關心的個體,應重視學生群體的發展,堅持因材施教、分類指導。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可通過在鄉村舉辦展覽、知識講座、興趣培訓班、學習大講堂等方式滿足其需求。應尊重個體性差異,建立鄉村少年宮,為學生提供心理輔導、藝術輔導等幫助與服務。

  以系統性教育改善鄉村發展中“一木難扶”的難點

   鄉村教育是嵌於鄉村文化、農民權益、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之內的焦點和中心問題,教育元素要與其他元素協同配合,共同下好“一盤棋”,打造以點帶面的“1+1>2”的鄉村振興系統機制,避免教育發展單打獨斗、“一木難扶”。

   首先,完善“組織+教育”的發展模式。依靠黨的全面領導,做好頂層設計,打破地域限制,整體提升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可由縣級黨組織直接領導鄉村教育建設,將鄉村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吸引社會力量關注與幫扶鄉村教育,改善鄉村學校辦學質量。由教育部門牽頭,聯系相關部門,齊抓共建,投入到鄉村教育的資源整合與優化之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聘請專家學者對基層黨員干部進行以教育為主題的培訓,增強他們為鄉村教育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其次,打造“文化+教育”的發展模式。鄉村學校應重視對學生的文化供給,擴充學生知識儲備,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應將鄉村文化的可貴因素融入學校文化建設之中,讓“軟實力”成為鄉村教育發展的“硬支撐”。如村規民約等鄉村文化,蘊含著深厚的鄉土情意、鄉土思維,可開設專門的文化課,設定豐富多樣的授課內容,讓鄉村文化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滋養,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同時,樹立富有特色的鄉村精神旗幟,如弘揚“南泥灣精神”等代表農村農民奮斗形象的可貴精神,樹立以張桂梅、張鵬程等為代表的鄉村教育模范,形成鄉村振興中的精神坐標,以“小氣場”推動形成“大氣候”。

   再次,強化“人才+教育”的發展模式。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引導農民學習新思想、新技術,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扎穩鄉村教育和鄉村振興的根基。鼓勵“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進課堂,開設技能學習班,既面向學生,也面向成人,以專業技能豐富鄉村教育內容。創新人才柔性引進管理辦法,對於支持鄉村振興的人才,在人才發展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和傾斜,努力營造人才振興促教育、教育促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以開放性教育化解鄉村發展“煢煢孑立”的“憂點”

   鄉村教育興則鄉村興。新時代鄉村教育要走開放、多樣的發展道路,以鄉村學校為主、社會各方資源為輔,形成立體的多樣化教育主體,讓鄉村學校力量單薄的“憂點”轉化成“匯智聚力”的優點。

   一是要推動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注重發揮群眾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運用宣傳欄、村民會議等方式,引導農民參與到鄉村教育的建設中來,共同豐富鄉村教育的社會情感、價值情感。重視學生的家庭教育,定期組織座談、家訪、家長會,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打造學校、家庭攜手共進的教育模式。利用鄉村舞台和服務中心,開展家庭教育知識、理論政策宣講等活動,為群眾送書刊、信息等共享資料。對於不具備完整家庭教育能力的經濟困難家庭、單親家庭和留守家庭等,應開展維護其權益的教育服務活動,以“學校+家庭”的模式共擔教育責任。

   二是要推動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整合學校、相關社會單位的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供適合鄉村學生特點的活動場館、場地和設施,完善學生社會活動項目,提高活動場所影響力。成立鄉村助導機構,把關心學生成長納入鄉村社會發展規劃之中,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為鄉村學生提供必要的成長輔導和道德教育服務。基層政府和學校可以共同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性勞動與實踐,打造“四個一”活動(一場講座、一次觀摩、一次演講、一次寫作),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社會、了解民生。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利用各種協會鼓勵民間投資鄉村教育,建立鄉村教育發展基金,贊助公益性鄉村教育活動和項目﹔建設鄉村電子閱覽室,提供優秀讀物和文體器材。

   三是要推動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相結合。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教師是關鍵。鄉村教師迫切需要與更多同行加強交流,通過更多、更規范的平台學習專業技能,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應樹立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理念,打造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交流平台,為每個鄉村學校配備一定數量的聯絡員,定點幫扶,開展講座、宣講等活動,就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溝通交流、相互學習。鄉村教育要善於運用網絡技術,可通過網絡將同年級的城市學校學生與鄉村學校學生聯結起來,定期讓城鄉學生開展線上交流學習,增進了解、拉近距離,讓孩子們在同一片教育晴空下茁壯成長。

   (作者:徐秦法、劉星亮,分別系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