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努力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文藝高峰

李志敏

2022年06月01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努力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文藝高峰

   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為我們努力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文藝高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吹響了新征程的進軍號角。而新時代中國文藝要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需把握好以下四個著力點。

  以實現民族復興為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實的,更是未來的。

   黨和人民的百年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凝聚了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而這都將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形塑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豐富礦藏,為新時代文藝創作提供廣袤無垠的空間與源源不斷的素材。而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調與題旨嵌入歷史、現實和未來,既賦予面向歷史的深邃眼光,又投射面向新時代的遼闊視野,則使新時代文藝創作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上生成了意義空間與精神價值。

   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譜寫新征程上的新史詩,展呈人民關心、國家關切、國際關注的熱點焦點重點,諸如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科技創新、“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發展盛況與時代風貌,展現中國在全球“抗疫”和全球“減貧”兩大國際工程中的非凡貢獻與杰出作為,發掘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為中國文藝注入的強大生機和活力,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成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神聖使命。

  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震古爍今的偉大事業,需要堅忍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魯迅先生曾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中國文藝需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的優秀作品,充分發揮文藝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引領和滋養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奮斗的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具有不同歷史特征的精神豐碑,特別是在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意涵,它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對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的精神譜系的統領與升華。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深深地融入我們黨和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文藝要通過建構百年黨史的英雄人物譜系,全面呈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以此賡續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與精神血脈,生動鮮活地展現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的歷史和現實邏輯、理論和實踐邏輯。

   時代人物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心有信仰、眼有光芒、傳承著紅色基因的共產黨人英雄形象,構成了百年中國文藝最具魅力的人物形象譜系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要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最熱情的贊頌,對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他們的事跡可學可做、他們的精神可追可及。革命者的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建設者的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改革者的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新者的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正是文藝作品精心繪制的閃亮英雄星圖,令受眾重溫了歷史、確証了信仰、感召了精神、傳承了紅色基因,培育了整個時代的精神坐標與價值取向。這些精神與價值不僅屬於個人與當下,更屬於民族與未來。這是英雄人物作為文藝形象意義生成的關鍵。

  以守護人民之心為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反映於新時代中國文藝,就是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廣大人民,去守護新征程中的人民之心。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証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意味著新時代中國文藝的人民立場包含了兩重維度:人民既是文藝的表現主體——文藝寫人民,又是文藝的服務主體——文藝為人民。

   “文藝寫人民”是指在歷史主體中確認文藝主體,文藝作品聚焦人民的生存狀態、刻畫人民的生活樣態,熱情謳歌億萬人民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充分展現人民群眾堅守平凡、創造非凡的精神風貌,為中國人民自覺聽黨話、堅定跟黨走塑像、立傳、明德。“文藝為人民”是指廣大文藝工作者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緊跟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發展變化,回應群眾關切、表達人民意願。而中國文藝無論是將人民作為表現主體抑或服務主體,皆鮮明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一路走來的人民情懷與人民根基。

   在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中,無論在革命斗爭的危難關頭抑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靠山、人民是江山。中國文藝要把創作寫到民族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要用情用力表現挺身而出的凡人,而非從天而降的英雄。人民是真正的時代標杆、民族脊梁,是中華民族歷盡磨難卻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就要求文藝要在滿足人民多樣化、差異化的文化需求中不斷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要通過打造老少咸宜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深入人們的心靈與情感深處。在以審美方式塑造健全人格、建構廣闊精神天地之中,發揮中國文藝積極有益的建設性作用。

  以確立中國風范為標識

   藝術創造一旦向億萬人民的偉大奮斗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便將之轉化成審美語言影響人類精神世界。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從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縱深和世界文明發展的宏闊視野中,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一方面使中國文藝承載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與審美觀,體現中華歷史之精髓、中華文化之精魂,彰顯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另一方面則使中國文藝在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中實現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收獲廣泛的文化認同與審美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在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所形成的光榮傳統﹔要重視發展民族化的藝術內容和形式,繼承發揚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傳統﹔要一脈相承根植於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思想的中華美學精神,不斷探索兼具當代品格與民族風范的審美形態。

   另一方面,中國文藝要樹立文質兼美的精品意識,讓對歷史的回望、對現實的描摹及對未來的憧憬,透過精湛的文藝表達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以傳播當代中國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旨趣,反映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以文藝作品深邃的精神意義與卓越的審美價值,登頂時代文藝高峰,在世界文學藝術領域鮮明確立中國氣派、中國風范。

   (作者:李志敏,系江西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副主任、江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